AI眼鏡市場 眼前繁花何時變成遠景繁華
伴隨科技飛速發展,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迎來了新的熱點——AI眼鏡。2025年被譽為AI眼鏡爆發元年,眾多品牌相繼發布新產品,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百鏡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消費者對智能眼鏡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業內人士認為,當前AI眼鏡市場雖看似火爆,但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持續吸引消費者的功能亮點,音頻技術方面以及場景拓展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巨頭與新勢力紛紛入局
AI眼鏡市場潛力巨大,眾多品牌紛紛投身其中,逐鹿這片新興領域。2024年華為、百度、小米、雷鳥等各大廠商陸續發布、發售了AI眼鏡,這股風潮在2024年11月更是到達了新的頂峰。最密集時,國內外僅10天就發布了18款AI眼鏡。
AI眼鏡,即人工智能眼鏡,是一種集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穿戴設備。這類眼鏡通常配備有攝像頭、傳感器、微型處理器和顯示屏等組件,能夠通過內置或云端的人工智能算法處理視覺信息、識別物體、理解環境,并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AR)體驗或其他智能化服務。
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小度AI眼鏡。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發布了雷鳥V3 AI拍攝眼鏡。此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小米集團、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都競相錨定AI眼鏡賽道。
在科技巨頭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技術研發實力和廣泛的市場渠道資源沖進AI眼鏡市場時,也有rokid、雷鳥、李未可等新興公司,以其創新產品理念和靈活的市場策略占領了一定市場份額,產品受到了部分消費者青睞。
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消費行業首席分析師姜文鏹分析:“預計2025年,AI眼鏡市場規模將延續翻倍以上增長。從長期看,AI眼鏡潛在增長空間有望達10億臺左右。”
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商場發現,無論是小米、華為等品牌的實體店,還是一些電子產品線下集合店,都難以找到AI眼鏡的產品及樣機。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華為品牌店店員告訴記者:“店里沒有樣機,也沒有現貨,如果要購買只能調貨。”小米品牌店店員同樣告訴記者:“沒有樣品。”并對記者說:“在實體店購買AI眼鏡的人很少,網上的產品很多,可以到網上挑一下。”
記者在購物平臺上看到,AI眼鏡無論是品牌還是款式都非常豐富。一位網店店主對記者說:“現在AI眼鏡的話題很火,但是銷量并不高。購買AI眼鏡的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習慣網購且網絡渠道銷售成本較低,因此目前網絡才是AI眼鏡銷售的主渠道。”
功能豐富各有千秋
目前市場上眾多款型的產品具備哪些功能亮點,消費者體驗如何?
記者了解到,AI眼鏡的控制系統、電池、音響等設備都在眼鏡腿上,多數產品的功能需要與手機連接才能實現。有的產品不需要手機輔助,而是配置一個類似手機大小的設備協同使用。記者發現,市場上絕大多數的AI眼鏡都支持配近視、遠視鏡片,有的AI眼鏡還可將具備功能操作的眼鏡腿拆下來,安裝到不同的鏡框上。
AI眼鏡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多數商品的價格在1000—2000元區間。消費者王先生購置了一款價格為799元的某品牌AI智能眼鏡,他對記者說,這款語音智能眼鏡作為入門款,能夠支持日常接打電話、聽音樂、聽播客以及刷視頻時聽聲音等基本功能,對智能穿戴產品要求不高的他覺得夠用且實用,就像一個輕便的藍牙耳機替代品,外觀上也不顯眼。
記者注意到,一款售價3000多元的AI眼鏡的功能就很“強大”。除了支持接打電話、聽音樂音頻等功能外,還可以實時翻譯,在鏡片上顯示演講稿;能夠實現沉浸式看影片、刷短視頻;可以掃碼付款;實時查詢看到的花花草草、小貓小狗的品種;甚至在尬聊時可以迅速提供新的聊天話題。
消費者選擇電子產品時,除功能外,待機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參考值。記者在一家網店看到,一款售價1299元的華為4代智能眼鏡,其說明書中介紹該設備滿電狀態聆聽時間可達11個小時,滿電狀態通話時長可達9個小時,充電10分鐘可以聆聽3個小時,50分鐘充滿電。消費者對該商品的評價顯示:“待機時間還可以”“這個待機時間算長了。功能越多待機時間越短,有的產品只能堅持四五個小時”。
娛樂及常規實用功能之外,目前已有企業在開發幫助視障人士和其他特殊人群的AI眼鏡。此類眼鏡可以通過大模型進行圖像識別,并通過語音傳遞信息,為視障用戶提供便利。
火爆之下尚存不足
AI眼鏡市場看似一片繁榮火熱,但從消費者角度看,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都是普通眼鏡搭載AI、音頻耳機模塊、攝像頭模塊等功能。而且,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缺乏像智能手機那樣豐富多樣的應用生態,尚難形成持續的消費吸引力。
一位消費者吐槽,自己購買的AI智能眼鏡搭載的實時翻譯服務需要額外付費,衍生收費降低了使用好感,還不如直接使用手機。
另一位消費者表示,AI眼鏡對話服務體驗不佳,需要用手指長按眼鏡腿提問,然后靜止等待AI回答,且只能一問一答,經常會出現反應延遲的情況。還有消費者對揚聲器表示不滿,AI眼鏡的揚聲器在鏡腿上,且多為外置,接聽時一方面會產生漏音;另一方面,外界過于嘈雜時又聽不清耳機里的聲音。
北京靈晶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對記者說:“從2024年開始,AI眼鏡市場迅速升溫,大量廠商、產品密集入市,但大部分產品的研發思路單一,只是基礎性功能的羅列疊加。AI眼鏡需要自然、高效的語音、手勢、眼動控制等技術,但目前這些技術在準確性和用戶體驗上仍有不足。”
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指出,AI眼鏡需要高分辨率、寬視場角和輕量化的顯示技術,但目前的光學方案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問題。此外,AI眼鏡的高功耗導致續航時間短,體積和算力有限也限制了其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
盡管當前AI眼鏡市場面臨著產品同質化、應用生態不足、技術體驗待提升以及硬件限制等多重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新興領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潛力,吸引著越來越多消費者和企業的關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未來AI眼鏡有望在功能創新、用戶體驗、應用場景等方面實現突破,成為推動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發展的新動力。 ???????
伴隨科技飛速發展,智能穿戴設備市場迎來了新的熱點——AI眼鏡。2025年被譽為AI眼鏡爆發元年,眾多品牌相繼發布新產品,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百鏡大戰”一觸即發。然而,消費者對智能眼鏡的評價卻褒貶不一。業內人士認為,當前AI眼鏡市場雖看似火爆,但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持續吸引消費者的功能亮點,音頻技術方面以及場景拓展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巨頭與新勢力紛紛入局
AI眼鏡市場潛力巨大,眾多品牌紛紛投身其中,逐鹿這片新興領域。2024年華為、百度、小米、雷鳥等各大廠商陸續發布、發售了AI眼鏡,這股風潮在2024年11月更是到達了新的頂峰。最密集時,國內外僅10天就發布了18款AI眼鏡。
AI眼鏡,即人工智能眼鏡,是一種集成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穿戴設備。這類眼鏡通常配備有攝像頭、傳感器、微型處理器和顯示屏等組件,能夠通過內置或云端的人工智能算法處理視覺信息、識別物體、理解環境,并為用戶提供增強現實(AR)體驗或其他智能化服務。
百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小度AI眼鏡。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發布了雷鳥V3 AI拍攝眼鏡。此外,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小米集團、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移動有限公司、中國聯合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都競相錨定AI眼鏡賽道。
在科技巨頭憑借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技術研發實力和廣泛的市場渠道資源沖進AI眼鏡市場時,也有rokid、雷鳥、李未可等新興公司,以其創新產品理念和靈活的市場策略占領了一定市場份額,產品受到了部分消費者青睞。
信達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新消費行業首席分析師姜文鏹分析:“預計2025年,AI眼鏡市場規模將延續翻倍以上增長。從長期看,AI眼鏡潛在增長空間有望達10億臺左右。”
記者走訪北京多家商場發現,無論是小米、華為等品牌的實體店,還是一些電子產品線下集合店,都難以找到AI眼鏡的產品及樣機。北京世紀金源購物中心華為品牌店店員告訴記者:“店里沒有樣機,也沒有現貨,如果要購買只能調貨。”小米品牌店店員同樣告訴記者:“沒有樣品。”并對記者說:“在實體店購買AI眼鏡的人很少,網上的產品很多,可以到網上挑一下。”
記者在購物平臺上看到,AI眼鏡無論是品牌還是款式都非常豐富。一位網店店主對記者說:“現在AI眼鏡的話題很火,但是銷量并不高。購買AI眼鏡的大多是年輕人,年輕人習慣網購且網絡渠道銷售成本較低,因此目前網絡才是AI眼鏡銷售的主渠道。”
功能豐富各有千秋
目前市場上眾多款型的產品具備哪些功能亮點,消費者體驗如何?
記者了解到,AI眼鏡的控制系統、電池、音響等設備都在眼鏡腿上,多數產品的功能需要與手機連接才能實現。有的產品不需要手機輔助,而是配置一個類似手機大小的設備協同使用。記者發現,市場上絕大多數的AI眼鏡都支持配近視、遠視鏡片,有的AI眼鏡還可將具備功能操作的眼鏡腿拆下來,安裝到不同的鏡框上。
AI眼鏡的價格從幾百元到上萬元不等,多數商品的價格在1000—2000元區間。消費者王先生購置了一款價格為799元的某品牌AI智能眼鏡,他對記者說,這款語音智能眼鏡作為入門款,能夠支持日常接打電話、聽音樂、聽播客以及刷視頻時聽聲音等基本功能,對智能穿戴產品要求不高的他覺得夠用且實用,就像一個輕便的藍牙耳機替代品,外觀上也不顯眼。
記者注意到,一款售價3000多元的AI眼鏡的功能就很“強大”。除了支持接打電話、聽音樂音頻等功能外,還可以實時翻譯,在鏡片上顯示演講稿;能夠實現沉浸式看影片、刷短視頻;可以掃碼付款;實時查詢看到的花花草草、小貓小狗的品種;甚至在尬聊時可以迅速提供新的聊天話題。
消費者選擇電子產品時,除功能外,待機時間也是一個重要參考值。記者在一家網店看到,一款售價1299元的華為4代智能眼鏡,其說明書中介紹該設備滿電狀態聆聽時間可達11個小時,滿電狀態通話時長可達9個小時,充電10分鐘可以聆聽3個小時,50分鐘充滿電。消費者對該商品的評價顯示:“待機時間還可以”“這個待機時間算長了。功能越多待機時間越短,有的產品只能堅持四五個小時”。
娛樂及常規實用功能之外,目前已有企業在開發幫助視障人士和其他特殊人群的AI眼鏡。此類眼鏡可以通過大模型進行圖像識別,并通過語音傳遞信息,為視障用戶提供便利。
火爆之下尚存不足
AI眼鏡市場看似一片繁榮火熱,但從消費者角度看,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都是普通眼鏡搭載AI、音頻耳機模塊、攝像頭模塊等功能。而且,目前市面上的AI眼鏡缺乏像智能手機那樣豐富多樣的應用生態,尚難形成持續的消費吸引力。
一位消費者吐槽,自己購買的AI智能眼鏡搭載的實時翻譯服務需要額外付費,衍生收費降低了使用好感,還不如直接使用手機。
另一位消費者表示,AI眼鏡對話服務體驗不佳,需要用手指長按眼鏡腿提問,然后靜止等待AI回答,且只能一問一答,經常會出現反應延遲的情況。還有消費者對揚聲器表示不滿,AI眼鏡的揚聲器在鏡腿上,且多為外置,接聽時一方面會產生漏音;另一方面,外界過于嘈雜時又聽不清耳機里的聲音。
北京靈晶科技有限公司研發負責人對記者說:“從2024年開始,AI眼鏡市場迅速升溫,大量廠商、產品密集入市,但大部分產品的研發思路單一,只是基礎性功能的羅列疊加。AI眼鏡需要自然、高效的語音、手勢、眼動控制等技術,但目前這些技術在準確性和用戶體驗上仍有不足。”
中國移動相關技術專家指出,AI眼鏡需要高分辨率、寬視場角和輕量化的顯示技術,但目前的光學方案仍存在成本高、良率低、亮度不足等問題。此外,AI眼鏡的高功耗導致續航時間短,體積和算力有限也限制了其AR渲染和大模型性能。
盡管當前AI眼鏡市場面臨著產品同質化、應用生態不足、技術體驗待提升以及硬件限制等多重挑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新興領域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潛力,吸引著越來越多消費者和企業的關注。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成熟,未來AI眼鏡有望在功能創新、用戶體驗、應用場景等方面實現突破,成為推動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發展的新動力。 ???????
- 2025家電煥新潮活動啟動 綠色智能引領消費新風尚(2025-03-31)
- 百張牌照被注銷第三方支付機構持續“瘦身” (2025-03-28)
- 二手車市場:入門級車型價格下滑 高端車型保值率穩定(2025-03-27)
- 網絡購物慎用免密支付功能(2025-03-27)
- 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測評結果發布5款測評車型整體表現較好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