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張牌照被注銷第三方支付機構持續“瘦身”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披露,上海銀生寶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生寶)被注銷支付牌照,注銷日期為2025年3月7日。至此,今年已有4張支付牌照被注銷;人民銀行累計注銷的支付牌照數量已達100張。
銀行卡專家董崢認為,支付行業是為了配合國家或地區的支付電子化發展而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就要求產業參與者不僅要有發展的恒心,還要有發展的耐心。而那些沒有恒心和耐心的支付企業,勢必會被市場所淘汰。
累計100張牌照被注銷
記者了解到,銀生寶于2006年成立,注冊資本1.1億元。2011年12月22日獲支付牌照,業務含互聯網、移動電話、固定電話支付(全國)。2016年12月22日首次續展時,銀生寶主動終止固定電話支付業務。2021年12月,銀生寶第二次續展,因觸及《中國人民銀行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續展申請審查被中止。
在長達3年多的中止續展后,銀生寶支付牌照事宜最終塵埃落定,其備注信息顯示為“不予續展(換證)”。隨著牌照被正式注銷,也宣告了這家老牌支付機構退出支付行業。
此外,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匯明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也在今年1月16日被清出支付隊列。
據了解,2011年5月,央行發出首批支付牌照,10余年間共發放牌照271張。近年來,央行借續展加大市場清出力度,截至目前已注銷100張,還剩17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
支付行業仍將繼續“瘦身”
董崢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支付牌照制度對我國支付產業迅猛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對確立我國移動支付在全球領先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不過,這個過程中也有大量良莠不齊的企業涌入,導致行業亂象叢生。
這從近年來監管部門披露的罰單中可見一斑。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廣州市匯聚支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違反特約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支付機構管理規定等,被罰沒共計超1061萬元。據了解,此前,該公司涉嫌為虛擬貨幣、博彩等不法平臺提供支付結算通道,被受害人舉報。
今年1月,北京雅酷時空信息交換技術有限公司同樣領到罰單。因未落實交易信息真實、完整、可追溯的要求,未按規定將手續費收入計提至特定自有資金賬戶等8項違法行為,被罰沒1199萬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15家支付機構被處罰,合計被罰沒金額近5000萬元。
此次被注銷牌照的銀生寶同樣問題多多。2023年12月,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政處罰信息顯示,銀生寶因違反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等,被警告、沒收違法所得301.9萬元、罰款1454.2萬元。近日有媒體報道,一款“海草生活”APP號稱可以幫人從信用卡中“輕松提現”,涉及的支付機構就有銀生寶。
“在利益驅使下,很多中小持牌支付企業違法違規經營現象屢見不鮮。”董崢說,有的侵占、挪用客戶備付金、商戶結算資金,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損失;有的支付網絡直連銀行,攔截客戶真實交易信息,導致很多商戶的收單機具套碼、跳碼;還有的甚至以身試法,成為違法犯罪行為的資金渠道和幫兇。
面對這些亂象,監管部門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取締違法違規企業的持牌資質,另一方面出臺了“斷直連”、備付金管理政策,從根本上斷絕第三方支付企業占用客戶資金的不良企圖,斬斷了一些中小規模支付企業的“財路”。
2024年5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對支付機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提出新的監管要求,完善了支付業務規則,加大了對用戶合法權益的保護,明確了監管職責和法律責任。為滿足《條例》要求,不少“銀商系”牌照進行了整合,主動注銷了部分支付牌照。
部分支付機構則因經營不善被動退出。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一些支付機構由于公司業務調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決定終止支付業務,主動向央行申請業務終止及牌照注銷;一些支付機構則是本身業務難以繼續,經營風險很難把控,牌照難以續展,從而被注銷。
“在當前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下,支付行業正在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支付牌照還將持續‘瘦身’。”王蓬博表示。
滿足消費者需要才能立足
如今,掃碼支付已成為很多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根據央行發布的第三方支付報告,2024年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就達到1.34萬億筆,金額331.68萬億元。
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格局保持穩定。其中,銀聯商務以26.6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第一位;支付寶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為20.7%;騰訊金融則以18.31%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三。三大支付巨頭占據了第三方支付行業近三分之二的市場交易份額。同時,以抖音支付為代表的新勢力加速入場,華為、滴滴、美團等企業也通過收購方式獲得了支付牌照,成為非銀行支付行業的新興力量。
在董崢看來,支付行業并不適合“百舸爭流千帆競”,而是要打造若干條“乘風破浪正遠航”的航母型行業巨頭,才能保證支付行業的穩定發展。在支付行業“航母艦隊”之外,占據市場中絕大部分交易場景的支付企業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監管部門加大市場清出力度,目的就是建設一個在良好支付生態環境下的強大支付體系。
王蓬博認為,在純支付通道類業務步入存量階段后,支付機構要在擴大服務內容上做文章,要么開拓跨境支付等仍有增量的業務,要么通過切入異業場景合作,聯合銀行等合作伙伴走“支付+”路徑,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才能在支付生態中有立足之地。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披露,上海銀生寶電子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生寶)被注銷支付牌照,注銷日期為2025年3月7日。至此,今年已有4張支付牌照被注銷;人民銀行累計注銷的支付牌照數量已達100張。
銀行卡專家董崢認為,支付行業是為了配合國家或地區的支付電子化發展而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這就要求產業參與者不僅要有發展的恒心,還要有發展的耐心。而那些沒有恒心和耐心的支付企業,勢必會被市場所淘汰。
累計100張牌照被注銷
記者了解到,銀生寶于2006年成立,注冊資本1.1億元。2011年12月22日獲支付牌照,業務含互聯網、移動電話、固定電話支付(全國)。2016年12月22日首次續展時,銀生寶主動終止固定電話支付業務。2021年12月,銀生寶第二次續展,因觸及《中國人民銀行行政許可實施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續展申請審查被中止。
在長達3年多的中止續展后,銀生寶支付牌照事宜最終塵埃落定,其備注信息顯示為“不予續展(換證)”。隨著牌照被正式注銷,也宣告了這家老牌支付機構退出支付行業。
此外,得仕股份有限公司、中匯電子支付有限公司、匯明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也在今年1月16日被清出支付隊列。
據了解,2011年5月,央行發出首批支付牌照,10余年間共發放牌照271張。近年來,央行借續展加大市場清出力度,截至目前已注銷100張,還剩171張第三方支付牌照。
支付行業仍將繼續“瘦身”
董崢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支付牌照制度對我國支付產業迅猛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尤其是對確立我國移動支付在全球領先地位具有重要意義。不過,這個過程中也有大量良莠不齊的企業涌入,導致行業亂象叢生。
這從近年來監管部門披露的罰單中可見一斑。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近日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廣州市匯聚支付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涉及違反特約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支付賬戶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清算管理規定、違反有關支付機構管理規定等,被罰沒共計超1061萬元。據了解,此前,該公司涉嫌為虛擬貨幣、博彩等不法平臺提供支付結算通道,被受害人舉報。
今年1月,北京雅酷時空信息交換技術有限公司同樣領到罰單。因未落實交易信息真實、完整、可追溯的要求,未按規定將手續費收入計提至特定自有資金賬戶等8項違法行為,被罰沒1199萬元。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已有15家支付機構被處罰,合計被罰沒金額近5000萬元。
此次被注銷牌照的銀生寶同樣問題多多。2023年12月,人民銀行上海分行行政處罰信息顯示,銀生寶因違反商戶管理規定、違反清算管理規定等,被警告、沒收違法所得301.9萬元、罰款1454.2萬元。近日有媒體報道,一款“海草生活”APP號稱可以幫人從信用卡中“輕松提現”,涉及的支付機構就有銀生寶。
“在利益驅使下,很多中小持牌支付企業違法違規經營現象屢見不鮮。”董崢說,有的侵占、挪用客戶備付金、商戶結算資金,給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損失;有的支付網絡直連銀行,攔截客戶真實交易信息,導致很多商戶的收單機具套碼、跳碼;還有的甚至以身試法,成為違法犯罪行為的資金渠道和幫兇。
面對這些亂象,監管部門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取締違法違規企業的持牌資質,另一方面出臺了“斷直連”、備付金管理政策,從根本上斷絕第三方支付企業占用客戶資金的不良企圖,斬斷了一些中小規模支付企業的“財路”。
2024年5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對支付機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等提出新的監管要求,完善了支付業務規則,加大了對用戶合法權益的保護,明確了監管職責和法律責任。為滿足《條例》要求,不少“銀商系”牌照進行了整合,主動注銷了部分支付牌照。
部分支付機構則因經營不善被動退出。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一些支付機構由于公司業務調整以及優化資源配置的需要,決定終止支付業務,主動向央行申請業務終止及牌照注銷;一些支付機構則是本身業務難以繼續,經營風險很難把控,牌照難以續展,從而被注銷。
“在當前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下,支付行業正在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支付牌照還將持續‘瘦身’。”王蓬博表示。
滿足消費者需要才能立足
如今,掃碼支付已成為很多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根據央行發布的第三方支付報告,2024年非銀行支付機構處理網絡支付業務就達到1.34萬億筆,金額331.68萬億元。
易觀分析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格局保持穩定。其中,銀聯商務以26.6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行業第一位;支付寶排名第二,市場占有率為20.7%;騰訊金融則以18.31%的市場占有率位列第三。三大支付巨頭占據了第三方支付行業近三分之二的市場交易份額。同時,以抖音支付為代表的新勢力加速入場,華為、滴滴、美團等企業也通過收購方式獲得了支付牌照,成為非銀行支付行業的新興力量。
在董崢看來,支付行業并不適合“百舸爭流千帆競”,而是要打造若干條“乘風破浪正遠航”的航母型行業巨頭,才能保證支付行業的穩定發展。在支付行業“航母艦隊”之外,占據市場中絕大部分交易場景的支付企業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監管部門加大市場清出力度,目的就是建設一個在良好支付生態環境下的強大支付體系。
王蓬博認為,在純支付通道類業務步入存量階段后,支付機構要在擴大服務內容上做文章,要么開拓跨境支付等仍有增量的業務,要么通過切入異業場景合作,聯合銀行等合作伙伴走“支付+”路徑,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才能在支付生態中有立足之地。
- 2025家電煥新潮活動啟動 綠色智能引領消費新風尚(2025-03-31)
- 百張牌照被注銷第三方支付機構持續“瘦身” (2025-03-28)
- 二手車市場:入門級車型價格下滑 高端車型保值率穩定(2025-03-27)
- 網絡購物慎用免密支付功能(2025-03-27)
- 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測評結果發布5款測評車型整體表現較好 (2025-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