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南充 “碳”索未來
增強有機產業質量意識 推進“天府糧倉”高質量發展
9月11日,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應邀出席由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充縣人民政府、國際有機農業亞洲聯盟等有關單位承辦的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并以“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為題發表學術演講。

袁東來教授指出,質量是發展之基、利民之舉、強國之策。金秋九月,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部署,深入推動全民質量行動,促進質量強國建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5個部委(部門、單位)共同主辦的2023年全國“質量月”活動正在神州大地有序開展。南充市人民政府在全國“質量月”活動期間舉辦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既是貫徹落實全國“質量月”活動的安排,也是圍繞有機產業發展,全面推進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增強有機產業質量意識、推進“天府糧倉”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發展大會,更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方面的重要論述,實施有機產業質量提升行動、加強有機品牌建設、增強質量基礎設施效能、提高全民質量素養,切實營造人人重視“有機質量”、人人參與“有機質量”的良好氛圍,共同加快推進建設質量強國。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糧食主產省。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就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在大會中,袁東來教授以“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為主題發表了主旨學術演講,并就下述相關觀點和與會代表進行了分享。
社會的命脈是經濟,自然生態的命脈則是碳。我們的地球被稱為碳星球,因為地球所有的生命體中,碳是基礎元素,由碳為框架形成的有機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 碳是生命之本,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現形式。
土壤有機質是指各種形態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土壤中各種動、植物殘體與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土壤有機質一般主要是指有機殘體經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類特殊的、復雜的、性質比較穩定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
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科技進步讓現代農業插上了翅膀,甚至可以“為所欲為”,譬如人類已開始對傳統的栽培與馴化物種實施跨界跨門跨綱的轉基因手術。然而,這種科技進步的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農藥、化肥、農膜污染了生態環境,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更嚴重的是那些有大量農藥、化肥、激素、轉基因片段殘留的食物,通過生物放大作用進入了人體而造成了消費者身體素質嚴重下降。我們一方面生產大量廉價的食物,一方面生產了大量人類吃的藥物,同時醫院也人滿為患。過去幾十年很少聽到的癌癥、不孕不育、性早熟,今天成了媒體的熱點詞匯。鑒于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了“讓農業回歸自然”的呼聲。
袁東來教授特別指出,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雖然近代有機農業是從發達國家興起的,他們走過了工業化的彎路,對天然有機食品寄予了厚望。然而,西方人提出有機農業是借鑒了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早在1909年,當時美國農業土地管理局長King考察了中國的農業,總結出中國數千年可持續農業的經驗,于1911年寫成了《四千年的農民》一書。中國農業興盛不衰的關鍵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農場廢棄物堆積漚制成肥料等還田培養地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快速增長期,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運動,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有機食品生產條例》。歐盟委員會于1991年通過 了歐盟有機農業法案(EU209291),1993年成為歐盟法律,在歐盟15個國家統一實施。北美、澳大利亞、日本等主要有機產品生產國,相繼頒布和實施了有機農業法規。1999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制定了《有機農業產品生產、加工、標識和銷售準則》。2005年4月,中國出臺了第一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19630-2005),對有機生產、加工、標志和銷售以及管理體系四個方面進行了明 確的規定。
當前,很多從事有機農業的專家學者乃至認證機構,都忘記了西方人是從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中得到啟發,發明了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的正宗源頭其實在中國。事實上是在40年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都是有機食品。
對于當今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這個話題,袁東來教授指出:有機食品在生產階段,沒有農藥和化肥等化學物質的污染,避免了轉基因農作物對生物多樣性和全球基因庫的破壞,不讓生長激素、農藥、轉基因生物、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品來污染食品,為人類提供高營均衡、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次生代謝產物的食物,增強人類的抗病能力而少吃藥少跑醫院。也許有人認為不依靠化肥農藥的有機農業會減產,其實不然,如果利用好富碳農業的技術,不但不會減產,而是能夠增產。通過富碳農業的理論和方法論將全國各地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運用到青山綠水,比如樹木、糧食、茶葉、花卉、瓜果蔬菜、中藥材等,通過光合作用固碳,產生出幾倍的干物質,造福當地人民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工業排碳用農業來固碳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達到陰陽平衡,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摸索出一條寶貴經驗。最關鍵的是,有機農業還可增強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和諧。
袁東來教授在演講中還提出,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引領是一個國家步入高質量發展、參與高質量競爭的重要標志。中國有機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要優化標準供給結構并推進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強化國家、行業和團體、地方標準的配套銜接。南充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更要充分發揮“有機質量”標準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健全“有機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構建協同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有機質量”強國、整體提升農業有機產業標準化水平。
袁東來教授最后特別指出,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要以標準創新推動國內外農業有機產業標準互聯互通,交流中國農業有機產業標準化經驗,貢獻中國有機產業標準化方案,以標準化推動農村共同富裕,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在實踐工作中,要進一步發揮標準化技術組織作用,支持有機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開展鄉村振興標準體系研究,特別要著力開展鄉村振興領域有機產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家有機產業標準驗證點、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的建設,搭建高水平標準創新研發平臺,逐步形成上下貫通、全面覆蓋的鄉村振興有機產業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
袁東來教授還在大會中呼吁,中國有機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要從地域背書向質量背書轉變。綠色有機是農業的底色,富碳是農業的底盤,富碳農業把中國有機產業創新標準向更高層次躍升,既重數量、更重質量,既重產量、更重產能,既重生產、更重生態,全社會通過推進富碳農業生產方式加快中國有機產業全面綠色轉型和標準化建設,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堅實基礎,為提振全球有機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繁榮、保護人民健康作出積極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研究中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管司、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四川省委人才辦)、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四川省鄉村振興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和中共南充市委組織部、南充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南充市農業農村局、西充縣人民政府、國際有機農業亞洲聯盟、食品農產品跨境服務統采平臺與南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充市鄉村振興局、南充市生態環境局、南充市經濟合作和外事局、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的代表同有關專家、部分駐華使領館、國際機構負責人等300余人參加本次大會。
9月11日,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碳中和綠色發展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富碳農業首席科學家袁東來教授應邀出席由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主辦,西充縣人民政府、國際有機農業亞洲聯盟等有關單位承辦的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并以“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為題發表學術演講。
袁東來教授指出,質量是發展之基、利民之舉、強國之策。金秋九月,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部署,深入推動全民質量行動,促進質量強國建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5個部委(部門、單位)共同主辦的2023年全國“質量月”活動正在神州大地有序開展。南充市人民政府在全國“質量月”活動期間舉辦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既是貫徹落實全國“質量月”活動的安排,也是圍繞有機產業發展,全面推進實施《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增強有機產業質量意識、推進“天府糧倉”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發展大會,更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方面的重要論述,實施有機產業質量提升行動、加強有機品牌建設、增強質量基礎設施效能、提高全民質量素養,切實營造人人重視“有機質量”、人人參與“有機質量”的良好氛圍,共同加快推進建設質量強國。
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糧食主產省。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就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在大會中,袁東來教授以“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為主題發表了主旨學術演講,并就下述相關觀點和與會代表進行了分享。
社會的命脈是經濟,自然生態的命脈則是碳。我們的地球被稱為碳星球,因為地球所有的生命體中,碳是基礎元素,由碳為框架形成的有機質是生命的基礎物質。 碳是生命之本,自然萬物的生長和繁衍,實際上是碳循環的不同表現形式。
土壤有機質是指各種形態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機物質,包括土壤中各種動、植物殘體與微生物體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種有機物質。土壤有機質一般主要是指有機殘體經微生物作用形成的一類特殊的、復雜的、性質比較穩定的高分子有機化合物;“腐殖質”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
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科技進步讓現代農業插上了翅膀,甚至可以“為所欲為”,譬如人類已開始對傳統的栽培與馴化物種實施跨界跨門跨綱的轉基因手術。然而,這種科技進步的代價也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農藥、化肥、農膜污染了生態環境,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更嚴重的是那些有大量農藥、化肥、激素、轉基因片段殘留的食物,通過生物放大作用進入了人體而造成了消費者身體素質嚴重下降。我們一方面生產大量廉價的食物,一方面生產了大量人類吃的藥物,同時醫院也人滿為患。過去幾十年很少聽到的癌癥、不孕不育、性早熟,今天成了媒體的熱點詞匯。鑒于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出了“讓農業回歸自然”的呼聲。
袁東來教授特別指出,有機農業起源于中國。雖然近代有機農業是從發達國家興起的,他們走過了工業化的彎路,對天然有機食品寄予了厚望。然而,西方人提出有機農業是借鑒了中國人的傳統智慧。早在1909年,當時美國農業土地管理局長King考察了中國的農業,總結出中國數千年可持續農業的經驗,于1911年寫成了《四千年的農民》一書。中國農業興盛不衰的關鍵在于中國農民的勤勞、智慧和節儉,善于利用時間和空間提高土地利用率,并以人畜糞便和農場廢棄物堆積漚制成肥料等還田培養地力。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世界有機農業進入快速增長期,已成為一種全球性的運動,美國聯邦政府頒布了《有機食品生產條例》。歐盟委員會于1991年通過 了歐盟有機農業法案(EU209291),1993年成為歐盟法律,在歐盟15個國家統一實施。北美、澳大利亞、日本等主要有機產品生產國,相繼頒布和實施了有機農業法規。1999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與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共同制定了《有機農業產品生產、加工、標識和銷售準則》。2005年4月,中國出臺了第一個有機產品國家標準(GBT19630-2005),對有機生產、加工、標志和銷售以及管理體系四個方面進行了明 確的規定。
當前,很多從事有機農業的專家學者乃至認證機構,都忘記了西方人是從中國人的傳統智慧中得到啟發,發明了有機農業,有機農業的正宗源頭其實在中國。事實上是在40年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都是有機食品。
對于當今為什么要大力發展有機農業這個話題,袁東來教授指出:有機食品在生產階段,沒有農藥和化肥等化學物質的污染,避免了轉基因農作物對生物多樣性和全球基因庫的破壞,不讓生長激素、農藥、轉基因生物、抗生素及其他化學品來污染食品,為人類提供高營均衡、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次生代謝產物的食物,增強人類的抗病能力而少吃藥少跑醫院。也許有人認為不依靠化肥農藥的有機農業會減產,其實不然,如果利用好富碳農業的技術,不但不會減產,而是能夠增產。通過富碳農業的理論和方法論將全國各地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后運用到青山綠水,比如樹木、糧食、茶葉、花卉、瓜果蔬菜、中藥材等,通過光合作用固碳,產生出幾倍的干物質,造福當地人民促進綠色經濟發展,摸索出一條工業排碳用農業來固碳的良性可持續發展,達到陰陽平衡,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摸索出一條寶貴經驗。最關鍵的是,有機農業還可增強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和諧。
袁東來教授在演講中還提出,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國家基礎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標準引領是一個國家步入高質量發展、參與高質量競爭的重要標志。中國有機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要優化標準供給結構并推進標準供給由政府主導向政府與市場并重轉變,強化國家、行業和團體、地方標準的配套銜接。南充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副產品生產基地,更要充分發揮“有機質量”標準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的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健全“有機質量”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構建協同機制,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有機質量”強國、整體提升農業有機產業標準化水平。
袁東來教授最后特別指出,2023西充亞洲有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要以標準創新推動國內外農業有機產業標準互聯互通,交流中國農業有機產業標準化經驗,貢獻中國有機產業標準化方案,以標準化推動農村共同富裕,讓廣大農民共享發展成果。在實踐工作中,要進一步發揮標準化技術組織作用,支持有機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開展鄉村振興標準體系研究,特別要著力開展鄉村振興領域有機產業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國家有機產業標準驗證點、國家級質量標準實驗室的建設,搭建高水平標準創新研發平臺,逐步形成上下貫通、全面覆蓋的鄉村振興有機產業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
袁東來教授還在大會中呼吁,中國有機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要從地域背書向質量背書轉變。綠色有機是農業的底色,富碳是農業的底盤,富碳農業把中國有機產業創新標準向更高層次躍升,既重數量、更重質量,既重產量、更重產能,既重生產、更重生態,全社會通過推進富碳農業生產方式加快中國有機產業全面綠色轉型和標準化建設,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筑牢堅實基礎,為提振全球有機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世界共同繁榮、保護人民健康作出積極貢獻。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認可研究中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認證監管司、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四川省委人才辦)、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四川省鄉村振興局、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和中共南充市委組織部、南充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南充市農業農村局、西充縣人民政府、國際有機農業亞洲聯盟、食品農產品跨境服務統采平臺與南充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南充市鄉村振興局、南充市生態環境局、南充市經濟合作和外事局、中國食品安全報社的代表同有關專家、部分駐華使領館、國際機構負責人等300余人參加本次大會。
- 新華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費環…(2025-03-19)
- 中國經濟網發布: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2025-03-19)
- 新華網發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開展2025年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2025-03-14)
- 人民網發布: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舉行(2025-03-15)
- 人民網專題報道——中國質檢協會:推動防偽溯源服務賦能 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