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行業協會反壟斷監管 促進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行業協會是政府和經營主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社會組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協會發展迅速,在提供政策咨詢、服務企業創新、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規范發展、維護企業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協會競爭合規意識不強、合規能力不高等問題逐步顯現,部分行業協會不當干預市場競爭、組織會員企業從事壟斷行為,甚至成為壟斷行為的“牽頭人”,損害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利益,不利于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反壟斷法實施以來,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始終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主線,堅持監管規范與促進發展并重,依法查處涉及行業協會的壟斷行為,切實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推動行業協會依法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經營者公平競爭、積極創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健全法律制度
相對于一般的壟斷協議,行業協會組織達成的壟斷協議更加穩固、更易得到執行,對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損害也更大,對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生產經營乃至整體市場健康發展秩序的危害不容忽視。
針對部分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從事壟斷協議比較多發的問題,我國2008年施行的反壟斷法第十一條規定,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第十六條規定,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第四十六條規定,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2019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制定出臺《禁止壟斷協議暫行規定》,進一步細化反壟斷法規定,明確行業協會內涵和外延,詳細列舉行業協會不得從事的三種行為,為行業協會提供行為指引。
2022年8月1日,新修改的反壟斷法正式實施。新反壟斷法第十四條規定,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合規經營,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第二十一條規定,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同時,增加“責令改正”的法律責任,并將罰款上限提高至三百萬元。2023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落實新反壟斷法修訂出臺《禁止壟斷協議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涉及行業協會的有關條款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時建中指出,新反壟斷法對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增加了“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改正”的法律責任,并將罰款上限由過去的5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有助于加強行業領域自律,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為回應行業協會對細化法律規定、明確行為底線的期待,幫助行業協會健全反壟斷合規制度,加強反壟斷合規風險識別、評估和防范,市場監管總局結合執法實踐、立足中國國情研究起草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于2023年5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行業協會可能從事或者組織從事的壟斷行為情形,規定行業協會應當避免從事三種高風險行為。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先林認為,列舉出三種行業協會應當避免從事的高風險行為,抓住了防止行業協會發揮壟斷“牽頭人”作用的關鍵,為經營者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市場環境。
開展常態化監管執法
反壟斷執法實踐顯示,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為名,組織會員單位從事壟斷協議行為、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情況并不鮮見。反壟斷法實施15年來,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民生等重點領域,依法查處涉及行業協會的壟斷案件近50件,罰款金額合計約1600萬元,其中在四川省水泥協會壟斷案、陜西省水泥協會壟斷案等11件案件中,行業協會被處以頂格罰款;江西豐城市預拌混凝土協會壟斷案等2件案件中,行業協會被反壟斷執法機構建議依法撤銷其社會團體法人登記。
從違法行為類型看,均涉及橫向壟斷協議。涉及固定商品或者服務價格行為的案件占比約67%,涉及分割市場行為的案件占比約20%,涉及限定生產或者銷售數量行為的案件占比約12%。
從行業領域看,民生重點領域比較集中。其中,保險領域案件占比約22%,建材領域案件占比約16%,駕駛員培訓領域案件占比約10%,檢測、旅游、爆破器材等領域也相對多發。
從協會層級看,以省市級為主。涉及市級行業協會的案件占比約55%,涉及省級行業協會的案件占比約37%。
部分行業協會之所以出現上述涉嫌壟斷問題,存在多方面原因,至少包括:一是競爭合規意識相對淡薄。有的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為名,組織企業固定商品價格、劃分銷售市場,看似避免了過度競爭,實則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二是市場化意識有待增強。有的行業協會缺乏對自身角色的清晰定位,容易與行政機關一起或者按照行政機關要求組織企業從事壟斷行為。三是內部管理不夠完善。有的行業協會雖由本行業企業自發成立,但日常管理活動被少數企業控制,成為實施壟斷行為、破壞市場競爭的工具。
市場監管總局始終堅持監管規范與促進發展并重,通過加強對行業協會的常態化反壟斷監管,推動實現“查處一起案件、規范一個行業、凈化一個領域”,有效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積極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加強合規指導
在開展常態化監管執法的同時,反壟斷執法機構多措并舉加強競爭倡導,探索加強預防性監管,幫助行業協會提升反壟斷合規意識和能力,預防壟斷行為的發生。
加強以案釋法。依法公開行政處罰決定書,發揮壟斷案件的警示、教育、引導作用,通過加強執法促進合規管理,倒逼行業協會形成反壟斷合規管理的長效機制。
加強合規指引。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從合規管理制度、壟斷風險識別與控制、內部舉報機制、溝通咨詢、會員合規指導、配合調查和約談等方面指導行業協會依法加強行業自律。陜西對當事人作出反壟斷處罰并發出行政指導書,山東發布《行業協會反壟斷合規指引》,貴州發布《貴州省行業協會和經營者反壟斷合規指引》,河南發布《行業協會反壟斷合規指引》,提醒行業協會防范壟斷行為。
加強宣傳培訓。反壟斷執法機構加強對反壟斷法配套規章、指南文件、重大執法活動的宣傳解讀,成功舉辦九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舉辦中國公平競爭政策宣傳周,組織開展反壟斷法實施十周年和新反壟斷法實施等系列宣傳活動,連續4年發布《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浙江、安徽、江西、云南等地舉辦快遞、水泥、電力等行業反壟斷培訓班,推動公平競爭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加強監管聯動。反壟斷執法機構與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行業主管部門等加強溝通協調,推進競爭監管和市場準入、行業監管等更加緊密銜接,提高監管執法效能,形成協同規制合力。7月19日,民政部發布開展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的通知,將“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強化行業自律功能,積極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規范健康的行業發展秩序”作為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反壟斷合規不僅要寫在紙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反壟斷執法機構將加強常態化反壟斷監管執法、部門協調聯動、行政指導與宣傳普法,把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競爭治理效能,引導行業協會真正成為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創新發展的“幫手”,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行業協會是政府和經營主體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社會組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業協會發展迅速,在提供政策咨詢、服務企業創新、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規范發展、維護企業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我國部分行業協會競爭合規意識不強、合規能力不高等問題逐步顯現,部分行業協會不當干預市場競爭、組織會員企業從事壟斷行為,甚至成為壟斷行為的“牽頭人”,損害了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消費者利益,不利于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反壟斷法實施以來,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始終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為主線,堅持監管規范與促進發展并重,依法查處涉及行業協會的壟斷行為,切實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推動行業協會依法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經營者公平競爭、積極創新,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健全法律制度
相對于一般的壟斷協議,行業協會組織達成的壟斷協議更加穩固、更易得到執行,對市場競爭和消費者的損害也更大,對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生產經營乃至整體市場健康發展秩序的危害不容忽視。
針對部分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從事壟斷協議比較多發的問題,我國2008年施行的反壟斷法第十一條規定,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第十六條規定,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第四十六條規定,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2019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制定出臺《禁止壟斷協議暫行規定》,進一步細化反壟斷法規定,明確行業協會內涵和外延,詳細列舉行業協會不得從事的三種行為,為行業協會提供行為指引。
2022年8月1日,新修改的反壟斷法正式實施。新反壟斷法第十四條規定,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自律,引導本行業的經營者依法競爭,合規經營,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第二十一條規定,行業協會不得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同時,增加“責令改正”的法律責任,并將罰款上限提高至三百萬元。2023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落實新反壟斷法修訂出臺《禁止壟斷協議規定》,進一步完善了涉及行業協會的有關條款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教授時建中指出,新反壟斷法對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增加了“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改正”的法律責任,并將罰款上限由過去的5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有助于加強行業領域自律,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
為回應行業協會對細化法律規定、明確行為底線的期待,幫助行業協會健全反壟斷合規制度,加強反壟斷合規風險識別、評估和防范,市場監管總局結合執法實踐、立足中國國情研究起草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于2023年5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行業協會可能從事或者組織從事的壟斷行為情形,規定行業協會應當避免從事三種高風險行為。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先林認為,列舉出三種行業協會應當避免從事的高風險行為,抓住了防止行業協會發揮壟斷“牽頭人”作用的關鍵,為經營者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市場環境。
開展常態化監管執法
反壟斷執法實踐顯示,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為名,組織會員單位從事壟斷協議行為、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情況并不鮮見。反壟斷法實施15年來,我國反壟斷執法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聚焦民生等重點領域,依法查處涉及行業協會的壟斷案件近50件,罰款金額合計約1600萬元,其中在四川省水泥協會壟斷案、陜西省水泥協會壟斷案等11件案件中,行業協會被處以頂格罰款;江西豐城市預拌混凝土協會壟斷案等2件案件中,行業協會被反壟斷執法機構建議依法撤銷其社會團體法人登記。
從違法行為類型看,均涉及橫向壟斷協議。涉及固定商品或者服務價格行為的案件占比約67%,涉及分割市場行為的案件占比約20%,涉及限定生產或者銷售數量行為的案件占比約12%。
從行業領域看,民生重點領域比較集中。其中,保險領域案件占比約22%,建材領域案件占比約16%,駕駛員培訓領域案件占比約10%,檢測、旅游、爆破器材等領域也相對多發。
從協會層級看,以省市級為主。涉及市級行業協會的案件占比約55%,涉及省級行業協會的案件占比約37%。
部分行業協會之所以出現上述涉嫌壟斷問題,存在多方面原因,至少包括:一是競爭合規意識相對淡薄。有的行業協會以加強行業自律為名,組織企業固定商品價格、劃分銷售市場,看似避免了過度競爭,實則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二是市場化意識有待增強。有的行業協會缺乏對自身角色的清晰定位,容易與行政機關一起或者按照行政機關要求組織企業從事壟斷行為。三是內部管理不夠完善。有的行業協會雖由本行業企業自發成立,但日常管理活動被少數企業控制,成為實施壟斷行為、破壞市場競爭的工具。
市場監管總局始終堅持監管規范與促進發展并重,通過加強對行業協會的常態化反壟斷監管,推動實現“查處一起案件、規范一個行業、凈化一個領域”,有效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消費者利益,積極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行業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加強合規指導
在開展常態化監管執法的同時,反壟斷執法機構多措并舉加強競爭倡導,探索加強預防性監管,幫助行業協會提升反壟斷合規意識和能力,預防壟斷行為的發生。
加強以案釋法。依法公開行政處罰決定書,發揮壟斷案件的警示、教育、引導作用,通過加強執法促進合規管理,倒逼行業協會形成反壟斷合規管理的長效機制。
加強合規指引。市場監管總局研究起草《關于行業協會的反壟斷指南》,從合規管理制度、壟斷風險識別與控制、內部舉報機制、溝通咨詢、會員合規指導、配合調查和約談等方面指導行業協會依法加強行業自律。陜西對當事人作出反壟斷處罰并發出行政指導書,山東發布《行業協會反壟斷合規指引》,貴州發布《貴州省行業協會和經營者反壟斷合規指引》,河南發布《行業協會反壟斷合規指引》,提醒行業協會防范壟斷行為。
加強宣傳培訓。反壟斷執法機構加強對反壟斷法配套規章、指南文件、重大執法活動的宣傳解讀,成功舉辦九屆中國競爭政策論壇,舉辦中國公平競爭政策宣傳周,組織開展反壟斷法實施十周年和新反壟斷法實施等系列宣傳活動,連續4年發布《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浙江、安徽、江西、云南等地舉辦快遞、水泥、電力等行業反壟斷培訓班,推動公平競爭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加強監管聯動。反壟斷執法機構與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行業主管部門等加強溝通協調,推進競爭監管和市場準入、行業監管等更加緊密銜接,提高監管執法效能,形成協同規制合力。7月19日,民政部發布開展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服務高質量發展專項行動的通知,將“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強化行業自律功能,積極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規范健康的行業發展秩序”作為行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反壟斷合規不僅要寫在紙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反壟斷執法機構將加強常態化反壟斷監管執法、部門協調聯動、行政指導與宣傳普法,把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競爭治理效能,引導行業協會真正成為加強行業自律、規范創新發展的“幫手”,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 新華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費環…(2025-03-19)
- 中國經濟網發布: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2025-03-19)
- 新華網發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開展2025年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2025-03-14)
- 人民網發布: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舉行(2025-03-15)
- 人民網專題報道——中國質檢協會:推動防偽溯源服務賦能 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