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漢:切實做好新征程上的食品安全工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之高、法治建設之快、政策措施之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食品安全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為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存在差距。新征程上,我們要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重要部署,理清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定位、工作理念,進一步優化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
深刻把握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屬性
新時代十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礎、理論指導、制度框架和實踐方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屬性。
政治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并特別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這些重要論述,從關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突出強調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我們要始終從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實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擔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讓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民生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這一重要論述,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真摯質樸的為民情懷,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我們要始終從增進民生福祉、解決群眾關切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聚焦人民群眾關心擔心的突出問題,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食品安全事關每個人的一日三餐,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訴求,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礎性支撐。同時,食品產業帶動上下游巨大數量的就業,承載了千萬家庭的基本生計,這個產業的安全有序健康發展,對于吸納居民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安全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食品安全作為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重點部署。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圍繞“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出了食品安全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版塊中進行專門部署。我們要始終從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定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社會關注度高、容忍度低,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涉及面廣,即使是個別的、具體的問題,也有可能迅速發酵蔓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要保持對食品安全問題和輿情信息的高度敏感,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把握好工作時度效。
市場經濟屬性。食品作為特殊商品,既具有公共安全屬性,又要遵循一般市場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我們要始終從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作用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升生產經營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內生動力,構建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培育尚德守法的行業風尚,促進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
食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面對食品安全復雜嚴峻形勢,黨中央科學果斷決策,持續深化監管體制改革,集中力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在較短時間內有效遏制了問題多發高發態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全面加強黨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強調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黨政同責”的重大原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將食品安全納入各級黨委議事日程,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證。
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好運用好這一優勢,在深化“黨政同責”上持續發力。中辦、國辦印發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提出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強化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印發通知,在全國部署實施食品安全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的責任包保工作機制,由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業,直接對食品安全狀況負責。這是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的重大制度創新,是黨的領導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直接體現,是推動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的總抓手。我們要在制度執行上狠下功夫,確保食品安全“包保責任制”真正落地見效。
聚焦“產”“管”“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把握好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序社會的辯證關系,在“產”“管”“治”上下功夫,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政府監管、社會共治,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監管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機統一。
在“產”的方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堅持由市場配置資源這種最有效率的方式。一是價格激勵。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食品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激勵的市場作用帶動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二是品牌帶動。加強品牌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知名品牌往往意味著高質量、高信譽、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源。進入新發展階段,有必要進一步深入實施食品領域品牌提升行動,通過市場機制作用,引導企業主動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三是標準引領。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進而決定有什么樣的市場競爭力。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礎上,探索建立食品質量標準體系,針對食品品質、加工工藝、營養成分等制定質量指標,以高水平的質量標準引領企業做優做精,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在“管”的方面,完善高水平監管體系。一是保持法律穩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突出體現了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要求。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秉持“嚴字當頭”的理念,從維護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長遠目標考慮,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并嚴格執行。二是嚴格公正執法。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作為市場監管部門,必須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統一的行政執法程序和標準,嚴格落實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根據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權基準,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三是促進全民守法。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力度,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解讀,在全社會營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環境,不斷提高食品經營者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廣大居民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治”的方面,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注重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規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涵養誠實守信文化。食品行業是典型的良心行業。“食”字下面是一個“良”,人無良心不為食,食品安全是個良心活。要加快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檔案,完善信用承諾、守信核查、失信懲戒、信用修復閉環,大力宣傳誠信理念,營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誠信氛圍。二是堅持科學理性思維。食品安全具有鮮明的公共安全屬性,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社會穩定大局,需要客觀、公正、科學、理性去認識和看待。對食品安全要進行客觀準確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對于散播不實信息、故意造謠傳謠的,要堅決依法懲處。三是培育人人參與意識。食品安全事關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責。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導廣大消費者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治理,不斷增強維權意識,自覺抵制違法行為。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落實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和舉報人保護制度,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圍。
(作者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總監)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之高、法治建設之快、政策措施之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食品安全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開創新局面,為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食品安全工作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存在差距。新征程上,我們要結合新形勢新要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重要部署,理清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定位、工作理念,進一步優化監管方式、提升監管效能。
深刻把握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屬性
新時代十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確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思想基礎、理論指導、制度框架和實踐方法。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深刻把握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屬性。
政治屬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并特別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作為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來抓”。這些重要論述,從關乎人心向背的政治高度突出強調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我們要始終從做到“兩個維護”的政治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始終保持居安思危的政治警醒,切實把保障食品安全的政治責任擔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讓人民吃得放心、安心,才能真正守住人民的心。
民生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確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之責”。這一重要論述,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真摯質樸的為民情懷,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我們要始終從增進民生福祉、解決群眾關切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聚焦人民群眾關心擔心的突出問題,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食品安全事關每個人的一日三餐,是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訴求,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基礎性支撐。同時,食品產業帶動上下游巨大數量的就業,承載了千萬家庭的基本生計,這個產業的安全有序健康發展,對于吸納居民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安全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食品安全作為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重點部署。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圍繞“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出了食品安全體制機制改革任務。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版塊中進行專門部署。我們要始終從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定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社會關注度高、容忍度低,信息傳播渠道多、速度快、涉及面廣,即使是個別的、具體的問題,也有可能迅速發酵蔓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要保持對食品安全問題和輿情信息的高度敏感,提升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把握好工作時度效。
市場經濟屬性。食品作為特殊商品,既具有公共安全屬性,又要遵循一般市場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保障食品安全,指出“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證人們對產品質量的信心”。我們要始終從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作用的高度認識把握食品安全工作。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升生產經營者保障食品安全的內生動力,構建優勝劣汰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培育尚德守法的行業風尚,促進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
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
食品安全關系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面對食品安全復雜嚴峻形勢,黨中央科學果斷決策,持續深化監管體制改革,集中力量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在較短時間內有效遏制了問題多發高發態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對歷史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全面加強黨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強調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黨政同責、標本兼治,加強統籌協調,加快完善統一權威的監管體制和制度,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黨政同責”的重大原則,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將食品安全納入各級黨委議事日程,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證。
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好運用好這一優勢,在深化“黨政同責”上持續發力。中辦、國辦印發的《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提出進一步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強化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印發通知,在全國部署實施食品安全分層分級、精準防控、末端發力、終端見效的責任包保工作機制,由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直接包保食品企業,直接對食品安全狀況負責。這是落實黨政同責要求的重大制度創新,是黨的領導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直接體現,是推動落實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的總抓手。我們要在制度執行上狠下功夫,確保食品安全“包保責任制”真正落地見效。
聚焦“產”“管”“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把握好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有序社會的辯證關系,在“產”“管”“治”上下功夫,統籌推進產業發展、政府監管、社會共治,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效能監管和高水平治理的有機統一。
在“產”的方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堅持由市場配置資源這種最有效率的方式。一是價格激勵。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食品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優質優價的市場機制,通過價格激勵的市場作用帶動食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二是品牌帶動。加強品牌建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知名品牌往往意味著高質量、高信譽、高效益和高附加值,是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是贏得市場的重要資源。進入新發展階段,有必要進一步深入實施食品領域品牌提升行動,通過市場機制作用,引導企業主動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意識和能力。三是標準引領。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進而決定有什么樣的市場競爭力。推動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必要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基礎上,探索建立食品質量標準體系,針對食品品質、加工工藝、營養成分等制定質量指標,以高水平的質量標準引領企業做優做精,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生活的需要。
在“管”的方面,完善高水平監管體系。一是保持法律穩定。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突出體現了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要求。為了保證食品安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秉持“嚴字當頭”的理念,從維護公眾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長遠目標考慮,保持法律的穩定性并嚴格執行。二是嚴格公正執法。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作為市場監管部門,必須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統一的行政執法程序和標準,嚴格落實執法公示、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等制度,根據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細化量化行政裁量權基準,實現食品安全監管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三是促進全民守法。進一步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宣傳力度,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解讀,在全社會營造尚德守法的良好環境,不斷提高食品經營者的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廣大居民的自我保護能力。
在“治”的方面,大力培育食品安全文化。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注重以食品安全文化凝聚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和行為規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涵養誠實守信文化。食品行業是典型的良心行業。“食”字下面是一個“良”,人無良心不為食,食品安全是個良心活。要加快推進食品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信用檔案,完善信用承諾、守信核查、失信懲戒、信用修復閉環,大力宣傳誠信理念,營造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誠信氛圍。二是堅持科學理性思維。食品安全具有鮮明的公共安全屬性,直接關乎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社會穩定大局,需要客觀、公正、科學、理性去認識和看待。對食品安全要進行客觀準確報道,正確引導輿論。對于散播不實信息、故意造謠傳謠的,要堅決依法懲處。三是培育人人參與意識。食品安全事關人人,食品安全人人有責。要充分發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注重引導廣大消費者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治理,不斷增強維權意識,自覺抵制違法行為。進一步暢通投訴舉報渠道,落實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和舉報人保護制度,營造人人關心、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圍。
(作者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食品安全總監)
- 新華網報道: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費環…(2025-03-19)
- 中國經濟網發布:傳遞質量信任 提振消費信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防偽溯源服務助力唱好消…(2025-03-19)
- 新華網發布:中國質量檢驗協會開展2025年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2025-03-14)
- 人民網發布:3·15“產品和服務質量誠信承諾”主題活動舉行(2025-03-15)
- 人民網專題報道——中國質檢協會:推動防偽溯源服務賦能 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202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