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揭校外培訓六大亂象
暑假日益臨近,校外培訓再次成為熱門話題。7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揭校外培訓六大亂象,新東方、卓越教育、藍天等機構被點名。中消協呼吁,面對“琳瑯滿目”的培訓機構及不菲的培訓費,廣大消費者應理性看待、慎重選擇。
據統計,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有關校外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56165件,其中合同糾紛24153件、售后服務糾紛18048件、虛假宣傳糾紛3553件、服務質量糾紛3200件、價格糾紛2961件。校外培訓亂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財產安全、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焦慮營銷等6個方面。
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縮水、不按合同約定開課、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等。
投訴分析發現,校外培訓課程一般周期長、費用高,雖然教育部門已經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個月費用的規定,但一些培訓機構常常采取“買三贈三”等方式,忽悠家長一次性繳納較高的費用;有的還誘導家長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貸款等方式來支付,對貸款利率、風險提示等卻刻意隱瞞,家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套路貸”陷阱。若培訓機構關門停業或者負責人跑路,消費者將面臨既上不了課又拿不回錢的處境,有的甚至還要繼續還貸款。如,近年來韋博英語、巨石達陣、優勝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相繼停業關門,深陷資金鏈危機,涉及消費者人數眾多,損失金額較大。
2021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處以共計3650萬元的頂格罰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價格欺詐,主要表現為虛構原價和虛假優惠折價。
除此之外,虛假宣傳也是備受消費者詬病、引發投訴較多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夸大宣傳培訓效果或成績、夸大宣傳師資力量、夸大培訓機構資質或者實力、虛假用戶好評等方面。如,市場監管部門在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的執法檢查中發現,新東方“名師風采”欄103名教師中,76名教師的實際教齡與宣傳不符,虛假宣傳比例達到73.8%。
按照規定,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才能開展培訓,從事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但實踐中,培訓機構證照不齊或者任課教師缺乏資質等問題大量存在。教育部等4部門在2018年開展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顯示,摸排到的近13萬所校外培訓機構中,證照不齊的占到六成以上。缺乏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往往存在師資隊伍不穩、教學水平較差等情況,嚴重影響服務質量,引發消費者不滿。中消協認為,校外培訓服務雖為商業行為,但也不能背離教學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淪為不法商家借機斂財的工具。
同時,家長對培訓班的作用認知要回歸理性。要理性客觀看待培訓機構廣告中的“通過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線名師”“命題人授課”“包過”“0元課程”等宣傳,做到不輕信、不盲從。確需為孩子報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訓機構的資質,如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是否齊全、任課教師是否具有相應資格、其他家長對該培訓機構的評價等。
此外,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務必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教師、費用以及退費程序等內容,并檢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條款等,避免入“坑”。
暑假日益臨近,校外培訓再次成為熱門話題。7月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揭校外培訓六大亂象,新東方、卓越教育、藍天等機構被點名。中消協呼吁,面對“琳瑯滿目”的培訓機構及不菲的培訓費,廣大消費者應理性看待、慎重選擇。
據統計,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有關校外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56165件,其中合同糾紛24153件、售后服務糾紛18048件、虛假宣傳糾紛3553件、服務質量糾紛3200件、價格糾紛2961件。校外培訓亂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財產安全、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焦慮營銷等6個方面。
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縮水、不按合同約定開課、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等。
投訴分析發現,校外培訓課程一般周期長、費用高,雖然教育部門已經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個月費用的規定,但一些培訓機構常常采取“買三贈三”等方式,忽悠家長一次性繳納較高的費用;有的還誘導家長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貸款等方式來支付,對貸款利率、風險提示等卻刻意隱瞞,家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套路貸”陷阱。若培訓機構關門停業或者負責人跑路,消費者將面臨既上不了課又拿不回錢的處境,有的甚至還要繼續還貸款。如,近年來韋博英語、巨石達陣、優勝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相繼停業關門,深陷資金鏈危機,涉及消費者人數眾多,損失金額較大。
2021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處以共計3650萬元的頂格罰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價格欺詐,主要表現為虛構原價和虛假優惠折價。
除此之外,虛假宣傳也是備受消費者詬病、引發投訴較多的問題之一,主要表現在夸大宣傳培訓效果或成績、夸大宣傳師資力量、夸大培訓機構資質或者實力、虛假用戶好評等方面。如,市場監管部門在對15家校外培訓機構的執法檢查中發現,新東方“名師風采”欄103名教師中,76名教師的實際教齡與宣傳不符,虛假宣傳比例達到73.8%。
按照規定,校外培訓機構必須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執照才能開展培訓,從事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知識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但實踐中,培訓機構證照不齊或者任課教師缺乏資質等問題大量存在。教育部等4部門在2018年開展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顯示,摸排到的近13萬所校外培訓機構中,證照不齊的占到六成以上。缺乏資質的校外培訓機構往往存在師資隊伍不穩、教學水平較差等情況,嚴重影響服務質量,引發消費者不滿。中消協認為,校外培訓服務雖為商業行為,但也不能背離教學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淪為不法商家借機斂財的工具。
同時,家長對培訓班的作用認知要回歸理性。要理性客觀看待培訓機構廣告中的“通過率百分百”“快速大幅提分”“一線名師”“命題人授課”“包過”“0元課程”等宣傳,做到不輕信、不盲從。確需為孩子報班的,一定要提前了解培訓機構的資質,如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是否齊全、任課教師是否具有相應資格、其他家長對該培訓機構的評價等。
此外,中消協提醒消費者,務必與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仔細閱讀合同條款,明確雙方權利義務,特別要關注涉及課程、教師、費用以及退費程序等內容,并檢查是否存在不公平格式條款等,避免入“坑”。
- “跑腿送學”風險不容忽視(2025-04-08)
- 推進支付創新也要提防盜刷陷阱(2025-03-27)
- 當心“先用后付” 警惕直播營銷上海市消保委剖析2024年消費維權熱點問題 (2025-03-24)
- “送福利”“贈鉆石”套路大起底(2025-03-24)
- 泰康人壽年金險萬能賬戶暗中扣費(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