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價格有可能是全年最貴
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并無差別,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貴。面對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結合近幾年“雙十一”消費維權輿情及相關投訴情況,呼吁消費者不可迷信“雙十一”所謂的“價格優勢”,不要單純相信低價宣傳而盲目跟風下單。
在電商行業迅猛發展的當下,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成為最大規模的消費盛會。10月20日晚8時,天貓、京東同時開啟預售,“雙十一”正式拉開序幕,拼多多、快手、小紅書等多家平臺加入促銷。11月1日零時,天貓“雙十一”正式開售,超2600個品牌的首小時成交額超過去年11月1日全天。
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促銷活動,疊加的優惠、折扣、定金和尾款等,激發了消費熱情,也帶來一些消費糾紛。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紅包一毛五。”“先漲價再降價,折扣商品比打折前還貴。”有消費者反映,10月15日,其在某貓上的某品牌旗艦店入手一支潤唇膏,當時價格為16.9元。10月22日,每支價格漲價為31.9元;10月31日,該潤唇膏降價,促銷信息竟變成了“原價59.9元,現價18.8元”。
10月29日,記者從某電商平臺以每件216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款標稱為“冰潔”牌的羽絨連帽馬甲,11月3日,記者在收到商品的同時,發現其“雙十一”促銷價格已經變成每件228元。
“必須去參加各種活動才能買到全年最低價,比如購物津貼,僅限前5000名,第一天付定金、滿1000減500,買2件打7折、3件打6折等,才能買到最低價。”采訪中,一些消費者反映說,除了價格,容量縮水也是“雙十一”槽點之一。“今年‘雙十一’買的洗衣凝珠和去年同期相比,容量少了約1/4。”
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記者調查發現,價格是電商促銷期間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但預售、定金、滿減紅包等各種促銷手段讓消費者“算不清”。
面對商家推出的“花式促銷”,中消協有關專家指出,“雙十一”是歷時多年打造的“促銷節”,線上線下市場籠罩在“巨惠特賣”“全年最低”“限時搶購”“爆款秒殺”的宣傳“迷霧”當中,給消費者形成“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預期。但實際上,消協組織多年的價格監測和消費投訴顯示,一些商家“雙十一”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并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會是全年最貴。
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當前,直播帶貨火熱,但一樁樁帶貨主播“翻車”事件,也引發了消費者諸多吐槽,如主播夸大功效和用極限詞語誘導消費、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按規定公示證照信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后服務無保障等。記者了解到,2020年“雙十一”期間,中消協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萬余條。而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萬件,同比增長479.6%,其中,直播帶貨訴求占比近六成。
中消協有關專家稱,面對主播的極力推銷,消費者要克制沖動,盡量選擇信譽高、口碑好的直播帶貨商家進行交易。為保障財產安全及交易記錄可循,不要脫離平臺進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轉賬、匯款至私人賬戶以及通過發送付款鏈接頁面或者掃描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付款。
在“買全球、賣全球”的節奏中,“雙十一”已成為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注腳。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法律制度完善和監管力度加大,網絡消費環境逐步優化,但網購侵權行為仍時有發生。為守護安全、暢通消費,各類電商經營者要多一些誠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簡單的促銷規則和優惠措施,并提供質量合格的產品和優質的售后服務,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實惠。
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漲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并無差別,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貴。面對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近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結合近幾年“雙十一”消費維權輿情及相關投訴情況,呼吁消費者不可迷信“雙十一”所謂的“價格優勢”,不要單純相信低價宣傳而盲目跟風下單。
在電商行業迅猛發展的當下,一年一度的“雙十一”,成為最大規模的消費盛會。10月20日晚8時,天貓、京東同時開啟預售,“雙十一”正式拉開序幕,拼多多、快手、小紅書等多家平臺加入促銷。11月1日零時,天貓“雙十一”正式開售,超2600個品牌的首小時成交額超過去年11月1日全天。
隨著各大電商平臺紛紛推出促銷活動,疊加的優惠、折扣、定金和尾款等,激發了消費熱情,也帶來一些消費糾紛。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紅包一毛五。”“先漲價再降價,折扣商品比打折前還貴。”有消費者反映,10月15日,其在某貓上的某品牌旗艦店入手一支潤唇膏,當時價格為16.9元。10月22日,每支價格漲價為31.9元;10月31日,該潤唇膏降價,促銷信息竟變成了“原價59.9元,現價18.8元”。
10月29日,記者從某電商平臺以每件216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款標稱為“冰潔”牌的羽絨連帽馬甲,11月3日,記者在收到商品的同時,發現其“雙十一”促銷價格已經變成每件228元。
“必須去參加各種活動才能買到全年最低價,比如購物津貼,僅限前5000名,第一天付定金、滿1000減500,買2件打7折、3件打6折等,才能買到最低價。”采訪中,一些消費者反映說,除了價格,容量縮水也是“雙十一”槽點之一。“今年‘雙十一’買的洗衣凝珠和去年同期相比,容量少了約1/4。”
先漲價后降價、虛構“原價”、隨意標注價格……記者調查發現,價格是電商促銷期間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但預售、定金、滿減紅包等各種促銷手段讓消費者“算不清”。
面對商家推出的“花式促銷”,中消協有關專家指出,“雙十一”是歷時多年打造的“促銷節”,線上線下市場籠罩在“巨惠特賣”“全年最低”“限時搶購”“爆款秒殺”的宣傳“迷霧”當中,給消費者形成“買到就是賺到”的心理預期。但實際上,消協組織多年的價格監測和消費投訴顯示,一些商家“雙十一”促銷價格未必真實惠,有的商家設置各種花式“買贈”,實際到手價格與平時并無差別,甚至還可能會是全年最貴。
觀看人數“吹牛”,銷售數據“注水”。當前,直播帶貨火熱,但一樁樁帶貨主播“翻車”事件,也引發了消費者諸多吐槽,如主播夸大功效和用極限詞語誘導消費、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不按規定公示證照信息、引誘消費者進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后服務無保障等。記者了解到,2020年“雙十一”期間,中消協共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33萬余條。而市場監管總局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全國12315平臺共接收“直播”相關投訴舉報2.19萬件,同比增長479.6%,其中,直播帶貨訴求占比近六成。
中消協有關專家稱,面對主播的極力推銷,消費者要克制沖動,盡量選擇信譽高、口碑好的直播帶貨商家進行交易。為保障財產安全及交易記錄可循,不要脫離平臺進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轉賬、匯款至私人賬戶以及通過發送付款鏈接頁面或者掃描二維碼等方式進行付款。
在“買全球、賣全球”的節奏中,“雙十一”已成為中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生動注腳。專家指出,近年來,隨著法律制度完善和監管力度加大,網絡消費環境逐步優化,但網購侵權行為仍時有發生。為守護安全、暢通消費,各類電商經營者要多一些誠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簡單的促銷規則和優惠措施,并提供質量合格的產品和優質的售后服務,讓消費者真正享受到實惠。
- 上海市消保委調查直播帶貨發現69%宣稱功效的食品涉嫌誤導 (2025-03-28)
- 浙江舟山發布家用電線產品消費提示注意辨別劣質電線電纜 (2025-03-24)
- 京津冀消協測評15款不粘鍋不粘性過關 標簽標識不完整 (2025-03-21)
- 京津冀三地消協聯合警示警惕“退保黑產”陷阱 (2025-03-19)
- 李逵李鬼真假難分山寨APP痼疾待治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