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聚焦低碳減排與質量提升
作為今年兩會中提名率較高的關鍵詞,低碳經濟的綠色新風撲面而來。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如何努力?怎樣建立?加入低碳經濟成分之后,企業的質量競爭力是否會有全新提升?“兩會”期間,圍繞這一熱門思考題,代表、委員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字當頭 雙管齊下
“做減法就是為了做加法。”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新命題,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做好低碳經濟的“減”法無疑是在為優質養殖和生產加分。雖然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生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其帶來的附加值也非常顯著。“傳統養殖消耗糧食很高,3斤糧才有1斤肉,科學規模養殖后,兩斤多就有1斤肉。”在劉永好看來,農業的科學化、規模化與現代化,都可以與低碳發展相結合,低碳經濟在農村大有可為。
同為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也深感低碳生產的重要性。“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以結構調整促進民營企業提高競爭力顯得格外迫切。”祝義材代表告訴記者,這種競爭力是綜合的,無論是企業一直秉承的質量競爭力,還是新提出的低碳競爭力,都必須考慮在內。據介紹,雨潤集團已將推進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在全國實施戰略性布局,開工建設低能耗、現代化、五星級的肉類加工廠74家,實現了低碳減排與質量提升雙管齊下。
對于企業而言,低碳生產的形式是多樣的,國內有些企業早已前瞻性地起步。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唐曉青認為,制造領域提出綠色制造,其實就是在踐行低碳的環保理念。
何為綠色制造?據唐曉青委員介紹,“綠色制造”是一種理念,倡導在產品制造技術、手段或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強調低排放、低成本、低能耗理念。“目前,國家立法和技術研發計劃不斷促使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進,過程不斷優化,從而迅速提供市場所需產品,實現高質量、低成本以及好的服務和環境。”唐曉青委員表示。
即使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但低碳經濟下的質量提升仍然任重道遠,代表和委員們一致認為,必須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低碳經濟首先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進行的,有一些規范、規定制約,需要循序漸進地推行,脫離這些都是不現實的。”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舉例說:“用氫做動力,雖然是零排放,但成本沒有人能承受得起。”深諳質量管理之道的胡可一委員非常關注低碳減排和產品質量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不但要做到產品本身對環境的污染減到最小,更多的是要關注產品制造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新”字加速 產業升級
低碳經濟預熱已久,其綠色新風已經吹向各行各業。早在兩會召開前,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委員已明確表示,低碳經濟幾乎涵蓋所有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確實要在產業的各環節、各領域體現低碳概念、低碳模式,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入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產業鏈的各環節尋求節能途徑,將低碳理念滲透到社會各領域。
如今大勢所趨,低碳經濟的競爭力已是不言而喻。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參事禇君浩認為,低碳經濟將成為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必須加速推進自主研發,加快掌握核心技術,以確保在這一輪發展中處于前列。
“即使是站在低碳經濟的新起點上,質量仍然是最基礎的門檻。”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對記者明確表示:“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更加注重加強質量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葛志榮也強調了新形勢下質量競爭力的重要性。
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紛紛緊扣“新”字來闡述低碳經濟。民革中央經過充分調研后提出,“十二五”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期,以低碳技術為主要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將逐步取代傳統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我國減緩日趨嚴重的能源、環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等巨大壓力的重要途徑。
毛蘊詩委員認為,要加快實施傳統產業企業升級戰略,以高新技術為發動機,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的種類、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提高原材料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還應進行工藝流程技術創新,實現生產工序自動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總的來說,無論是新產業,還是新技術,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質量。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蔣明麟建議,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在加大自主創新的同時,要適時提高我國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環保標準和技術標準,用這些標準來促進產業升級和淘汰落后產能。
“低碳經濟是個時髦詞,不管怎么解讀,包括質檢系統在內的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中找準定位和切口,并結合自身實際做好相關工作,這樣低碳經濟才不會變成一句空口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設備監理協會理事長郭汝斌的答案,道出了許多代表、委員的共同想法。
作為今年兩會中提名率較高的關鍵詞,低碳經濟的綠色新風撲面而來。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如何努力?怎樣建立?加入低碳經濟成分之后,企業的質量競爭力是否會有全新提升?“兩會”期間,圍繞這一熱門思考題,代表、委員們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好”字當頭 雙管齊下
“做減法就是為了做加法。”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的新命題,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認為,做好低碳經濟的“減”法無疑是在為優質養殖和生產加分。雖然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生產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但其帶來的附加值也非常顯著。“傳統養殖消耗糧食很高,3斤糧才有1斤肉,科學規模養殖后,兩斤多就有1斤肉。”在劉永好看來,農業的科學化、規模化與現代化,都可以與低碳發展相結合,低碳經濟在農村大有可為。
同為民營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雨潤集團董事局主席祝義材也深感低碳生產的重要性。“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條件下,以結構調整促進民營企業提高競爭力顯得格外迫切。”祝義材代表告訴記者,這種競爭力是綜合的,無論是企業一直秉承的質量競爭力,還是新提出的低碳競爭力,都必須考慮在內。據介紹,雨潤集團已將推進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在全國實施戰略性布局,開工建設低能耗、現代化、五星級的肉類加工廠74家,實現了低碳減排與質量提升雙管齊下。
對于企業而言,低碳生產的形式是多樣的,國內有些企業早已前瞻性地起步。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唐曉青認為,制造領域提出綠色制造,其實就是在踐行低碳的環保理念。
何為綠色制造?據唐曉青委員介紹,“綠色制造”是一種理念,倡導在產品制造技術、手段或工藝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強調低排放、低成本、低能耗理念。“目前,國家立法和技術研發計劃不斷促使企業技術和工藝改進,過程不斷優化,從而迅速提供市場所需產品,實現高質量、低成本以及好的服務和環境。”唐曉青委員表示。
即使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但低碳經濟下的質量提升仍然任重道遠,代表和委員們一致認為,必須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低碳經濟首先是在一定的框架下進行的,有一些規范、規定制約,需要循序漸進地推行,脫離這些都是不現實的。”全國政協委員、江南造船(集團)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舉例說:“用氫做動力,雖然是零排放,但成本沒有人能承受得起。”深諳質量管理之道的胡可一委員非常關注低碳減排和產品質量的相互作用,他認為,不但要做到產品本身對環境的污染減到最小,更多的是要關注產品制造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新”字加速 產業升級
低碳經濟預熱已久,其綠色新風已經吹向各行各業。早在兩會召開前,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委員已明確表示,低碳經濟幾乎涵蓋所有產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確實要在產業的各環節、各領域體現低碳概念、低碳模式,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入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從產業鏈的各環節尋求節能途徑,將低碳理念滲透到社會各領域。
如今大勢所趨,低碳經濟的競爭力已是不言而喻。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上海市政府參事禇君浩認為,低碳經濟將成為中國下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必須加速推進自主研發,加快掌握核心技術,以確保在這一輪發展中處于前列。
“即使是站在低碳經濟的新起點上,質量仍然是最基礎的門檻。”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對記者明確表示:“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要更加注重加強質量工作。”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協會會長葛志榮也強調了新形勢下質量競爭力的重要性。
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紛紛緊扣“新”字來闡述低碳經濟。民革中央經過充分調研后提出,“十二五”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關鍵期,以低碳技術為主要代表的新興技術產業將逐步取代傳統高耗能產業,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我國減緩日趨嚴重的能源、環境、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等巨大壓力的重要途徑。
毛蘊詩委員認為,要加快實施傳統產業企業升級戰略,以高新技術為發動機,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的種類、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提高原材料的技術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還應進行工藝流程技術創新,實現生產工序自動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總的來說,無論是新產業,還是新技術,最終的落腳點還是質量。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蔣明麟建議,在“十二五”期間,要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在加大自主創新的同時,要適時提高我國技術標準、產品質量標準、環保標準和技術標準,用這些標準來促進產業升級和淘汰落后產能。
“低碳經濟是個時髦詞,不管怎么解讀,包括質檢系統在內的各行各業,都可以從中找準定位和切口,并結合自身實際做好相關工作,這樣低碳經濟才不會變成一句空口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設備監理協會理事長郭汝斌的答案,道出了許多代表、委員的共同想法。
- 廣汽本田召回部分飛度(Fit)、鋒范(CITY)轎車(2011-02-17)
- 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召回部分進口凱迪拉克CTS汽車(2011-02-14)
- 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召回部分東風標致307轎車和408(2.0L)轎車(2011-01-28)
- 捷豹路虎汽車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召回部分進口路虎衛士汽車(2011-01-21)
-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召回部分五菱宏光客車(20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