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閱讀期盼質量提升
有關研究機構預計,2010年中國大陸數字閱讀市場可能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各種產品銷售量預計300萬臺左右,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0%,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數字閱讀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煩惱”———
日前,新聞出版總署科技與數字出版司司長張毅君在北京舉行的“書·報·刊數字化發展高峰論壇”上公布數據稱,2009年我國數字出版業總產值已達795億元人民幣,首度超過傳統書報刊出版物的生產總值,電子圖書讀者總數更突破了1億人。近年來,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發展,數字閱讀也漸成風潮,這改變了出版業的生存方式,也深入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生活,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數字閱讀異軍突起
如今,在地鐵、機場、快餐店等場所,經常可以見到手持手機或電紙書閱讀器等各種數字閱讀終端設備的人。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09年,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國民中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比例達24.6%。而這批人,并不僅由年輕人構成。前不久,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電子書展柜前,不僅中青年人在試用各類電子閱讀器,不少老年人也駐足流連。數字閱讀正在逐漸走向大眾化的普及階段。以電紙書為例,2009年中國大陸電紙書閱讀器銷量約為70萬臺,如果按照平均售價2000元人民幣計算,整體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4億元人民幣,有關研究機構預計,2010年中國大陸電紙書市場可能會出現爆炸式增長,銷售量預計300萬臺左右,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0%,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預測,今年數字出版的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大關。
產業競爭烽煙四起
目前中國的網民已超4億,手機用戶則超7億,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極具發展潛力。據介紹,目前全球大約有80多家企業正在生產或計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閱讀器,其中我國大陸地區有41家,港臺地區3家,國外有36家。國內41家企業中,除漢王等硬件制造商外,作為傳統出版單位的中國出版集團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也推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品,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正呈現著烽煙四起的態勢。而對于傳統的出版社和傳統媒體而言,數字閱讀的興起,在帶來挑戰的同時,同樣也意味著可觀的機會。據報道,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單位都成立了數字出版或數字媒體事業部(公司),制定了相應的數字出版發展規劃。同樣,傳統媒體也在進行數字發行的戰略布局,而來自漢王的消息則顯示,已有《京華時報》、《環球時報》等數十種報紙登陸漢王書城,報紙均在當天凌晨3點左右就全部更新完成,用戶每天早上輕輕一點,就可以將當天的這些報紙下載到自己的閱讀器上,隨時隨地閱讀。對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投來關注目光的并不僅是國內企業,手握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的國外同業開始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亞馬遜公司在去年就將中國列入了其無線電子圖書閱讀器的推廣范圍。
產品質量何時“雄起”
當前,我國的數字閱讀產業鏈已現全面發展之勢,但業內人士仍可感到存在很多隱憂,“不要出現一哄而上,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又馬上轉入低潮。”一些業內專家,對不講質量的“亂上馬”非常擔心。
內容是關鍵問題。在張毅君看來,目前呈現的數字內容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大部分內容都來源于紙質圖書,同質化趨向明顯。一位讀者對此深有感觸:“我的不少朋友都買了電子閱讀器或是附帶電子書功能的電子詞典,雖然品牌各不相同,但我借來一看,里面預裝的電子書都大同小異,甚至連錯別字都一樣。”這樣的質量,怎么能夠持久吸引消費者?
當然,數字閱讀的產品質量不僅表現在內容這個“軟件”質量上,在硬件質量上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要讓數字閱讀這一新生事物健康發展,還有許多質量問題亟待解決。
有質量才能有“發展”
數字閱讀是現代人幾乎每天都在接觸的新事物,然而過去獲得的大多是感性認識,我們今天刊發這篇報道,就是希望大家對數字閱讀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推動這一新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數字閱讀爆炸式增長,展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數字閱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軟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產品質量提升與產業發展速度不匹配。質量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沒有質量的產品不僅沒有未來,就是當下也賺不了多少錢,只能做“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事情。因此,一個新的產業、新的產品的發展,必須從起步階段就要重視質量,有質量保障不僅能走得更遠,還可以賺得更多。
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多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名單,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質量的保障。數字閱讀今天遇到的“煩惱”,也許會成為其他新興產品明天遇到的問題,希望我們今天對數字閱讀產業的報道,能夠對其他行業的發展有所啟迪。
有關研究機構預計,2010年中國大陸數字閱讀市場可能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各種產品銷售量預計300萬臺左右,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0%,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數字閱讀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煩惱”———
日前,新聞出版總署科技與數字出版司司長張毅君在北京舉行的“書·報·刊數字化發展高峰論壇”上公布數據稱,2009年我國數字出版業總產值已達795億元人民幣,首度超過傳統書報刊出版物的生產總值,電子圖書讀者總數更突破了1億人。近年來,隨著數字出版產業的快速發展,數字閱讀也漸成風潮,這改變了出版業的生存方式,也深入影響著人們的閱讀生活,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數字閱讀異軍突起
如今,在地鐵、機場、快餐店等場所,經常可以見到手持手機或電紙書閱讀器等各種數字閱讀終端設備的人。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09年,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國民中接觸過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比例達24.6%。而這批人,并不僅由年輕人構成。前不久,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的電子書展柜前,不僅中青年人在試用各類電子閱讀器,不少老年人也駐足流連。數字閱讀正在逐漸走向大眾化的普及階段。以電紙書為例,2009年中國大陸電紙書閱讀器銷量約為70萬臺,如果按照平均售價2000元人民幣計算,整體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4億元人民幣,有關研究機構預計,2010年中國大陸電紙書市場可能會出現爆炸式增長,銷售量預計300萬臺左右,出口量約占全球市場的30%,銷售額將達到60億元人民幣。據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預測,今年數字出版的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大關。
產業競爭烽煙四起
目前中國的網民已超4億,手機用戶則超7億,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極具發展潛力。據介紹,目前全球大約有80多家企業正在生產或計劃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子閱讀器,其中我國大陸地區有41家,港臺地區3家,國外有36家。國內41家企業中,除漢王等硬件制造商外,作為傳統出版單位的中國出版集團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也推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品,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正呈現著烽煙四起的態勢。而對于傳統的出版社和傳統媒體而言,數字閱讀的興起,在帶來挑戰的同時,同樣也意味著可觀的機會。據報道,中國出版集團公司、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單位都成立了數字出版或數字媒體事業部(公司),制定了相應的數字出版發展規劃。同樣,傳統媒體也在進行數字發行的戰略布局,而來自漢王的消息則顯示,已有《京華時報》、《環球時報》等數十種報紙登陸漢王書城,報紙均在當天凌晨3點左右就全部更新完成,用戶每天早上輕輕一點,就可以將當天的這些報紙下載到自己的閱讀器上,隨時隨地閱讀。對中國數字閱讀市場投來關注目光的并不僅是國內企業,手握先進技術和豐富經驗的國外同業開始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亞馬遜公司在去年就將中國列入了其無線電子圖書閱讀器的推廣范圍。
產品質量何時“雄起”
當前,我國的數字閱讀產業鏈已現全面發展之勢,但業內人士仍可感到存在很多隱憂,“不要出現一哄而上,一旦發現產品質量問題又馬上轉入低潮。”一些業內專家,對不講質量的“亂上馬”非常擔心。
內容是關鍵問題。在張毅君看來,目前呈現的數字內容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大部分內容都來源于紙質圖書,同質化趨向明顯。一位讀者對此深有感觸:“我的不少朋友都買了電子閱讀器或是附帶電子書功能的電子詞典,雖然品牌各不相同,但我借來一看,里面預裝的電子書都大同小異,甚至連錯別字都一樣。”這樣的質量,怎么能夠持久吸引消費者?
當然,數字閱讀的產品質量不僅表現在內容這個“軟件”質量上,在硬件質量上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要讓數字閱讀這一新生事物健康發展,還有許多質量問題亟待解決。
有質量才能有“發展”
數字閱讀是現代人幾乎每天都在接觸的新事物,然而過去獲得的大多是感性認識,我們今天刊發這篇報道,就是希望大家對數字閱讀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推動這一新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數字閱讀爆炸式增長,展現了新生事物的強大生命力。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數字閱讀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軟肋”。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產品質量提升與產業發展速度不匹配。質量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所在,沒有質量的產品不僅沒有未來,就是當下也賺不了多少錢,只能做“八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的事情。因此,一個新的產業、新的產品的發展,必須從起步階段就要重視質量,有質量保障不僅能走得更遠,還可以賺得更多。
今年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公布了多項戰略性新興產業名單,這些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質量的保障。數字閱讀今天遇到的“煩惱”,也許會成為其他新興產品明天遇到的問題,希望我們今天對數字閱讀產業的報道,能夠對其他行業的發展有所啟迪。
- 質檢總局:嚴厲打擊添加非食用物質違法行為(2011-02-18)
- 全國質檢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求 統一認識 狠抓落實 努力取得反腐倡廉建設新…(2011-02-17)
- “以人為本”做好黨風廉政工作(2011-02-17)
- 質檢總局春節系列“生活提示”之七——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介紹湯圓元宵選購常識(2011-02-16)
- 一手抓業務 一手抓隊伍(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