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質量興市向質量強市邁進
提要
江蘇省泰興市實施質量興市以來,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作者認為,要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與時俱進,從“質量興市”提升為“質量強市”,走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道路,以質量謀生存、靠質量求發展。
泰興市自2001年被江蘇省批準為質量興市試點市以來,經過近10年的努力,質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據統計,2009年全市抽檢403家重要工業產品生產企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0.8%,比2000年增長6.5%。作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和連續10年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我們要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與時俱進,從“質量興市”提升為“質量強市”,走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道路,以質量謀生存、靠質量求發展。
明確目標定位 牢固樹立三觀
質量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當前,泰興市正在著手編制“十二五”規劃,在規劃編制上要突出質量強市的戰略性、宏觀性、前瞻性、實效性,樹立更高標桿,追求更大跨越。將抓質量提升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作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是樹立全面質量觀。“質量強市”中的“質量”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質量——“大質量”,不僅包括產品、工程、服務、環境四大實體質量,而且涵蓋生活質量、經濟運行質量等。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把提高總體質量水平與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節能減排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強化質量工作在推進自主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和基礎保障功能,以此推動全市質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是樹立全過程質量觀。把質量建設措施落實到制造、銷售、消費等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將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各個環節盡可能地納入監管范圍,實現全過程監管。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抓全過程的質量監管,更要抓全方位的質量建設,寓監管于服務之中。第三是樹立全民質量觀。一方面動員和引導群眾關注質量、追求質量,參與質量建設和質量監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符合民生取向的質量工作機制,夯實質量基礎保障體系,加強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質量安全。
狠抓關鍵環節 突出四項重點
一抓質量基礎工作。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快導入、實施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以全市中小企業為重點,實施質量教育培訓計劃,通過層層的質量知識和技能培訓,指導企業加強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等技術基礎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術能力。二抓知名品牌培育工作。積極營造名牌培育梯隊,加快完善全市名牌產品培育發展計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壯大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品牌帶動作用,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集聚。大力培育和推廣區域品牌,提升區域產品附加值,形成區域經濟優勢。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創造有利于品牌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三抓技術標準體系建設。高度重視研究與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重要技術標準,積極推動高新技術標準化、農業標準化、服務業標準化等同步發展,全面提升全市經濟發展的標準化水平。鼓勵和扶持各類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專利及時轉化為標準,進一步掌握行業標準制修訂話語權。建立和完善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有重點地組織和指導商貿、餐飲、家政服務等領域開展標準化工作,推動服務業質量不斷提升。四抓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實施的激勵機制,引導鼓勵企業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標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技術創新推動標準創新,實現質量創新。注重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的結合,形成創新合力。
加強組織協調 落實四項舉措
一是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力度。將“質量強市”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充分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支持力度。積極建立和推進以政府質量獎為核心的質量獎勵制度,樹立一批質量管理標桿企業。加大對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的投入力度,將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納入地方政府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減速機、電連接器、小提琴等符合地方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的質檢中心。二是加大部門協作和責任落實力度。加強對本地區質量的發展規劃和統籌管理,把質量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之中,切實將目標責任和工作落到實處。要堅持從源頭抓質量及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的原則,把質量安全工作融入到鄉鎮政府的日常工作,把質量監管的責任落實到鎮村基層。三是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質量信用評價制度,完善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發布制度和質量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力度。完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強化社會組織的監督和行業自律,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推動信用泰興建設。四是加大宣傳造勢力度。要把質量工作與“質量強市”、“質量強鎮”、“質量強企”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先進質量理念和先進典型,普及質量安全知識,動員廣大群眾投身質量振興事業,推動全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提要
江蘇省泰興市實施質量興市以來,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作者認為,要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與時俱進,從“質量興市”提升為“質量強市”,走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道路,以質量謀生存、靠質量求發展。
泰興市自2001年被江蘇省批準為質量興市試點市以來,經過近10年的努力,質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環境質量明顯提高,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據統計,2009年全市抽檢403家重要工業產品生產企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達90.8%,比2000年增長6.5%。作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和連續10年的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區域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我們要想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實現社會和諧,就必須與時俱進,從“質量興市”提升為“質量強市”,走結構、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道路,以質量謀生存、靠質量求發展。
明確目標定位 牢固樹立三觀
質量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當前,泰興市正在著手編制“十二五”規劃,在規劃編制上要突出質量強市的戰略性、宏觀性、前瞻性、實效性,樹立更高標桿,追求更大跨越。將抓質量提升作為促進經濟結構轉型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作為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是樹立全面質量觀。“質量強市”中的“質量”指的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質量——“大質量”,不僅包括產品、工程、服務、環境四大實體質量,而且涵蓋生活質量、經濟運行質量等。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把提高總體質量水平與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節能減排等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強化質量工作在推進自主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等方面的宏觀調控和基礎保障功能,以此推動全市質量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是樹立全過程質量觀。把質量建設措施落實到制造、銷售、消費等質量形成的全過程,將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各個環節盡可能地納入監管范圍,實現全過程監管。正確處理好監管與服務二者之間的關系,既要抓全過程的質量監管,更要抓全方位的質量建設,寓監管于服務之中。第三是樹立全民質量觀。一方面動員和引導群眾關注質量、追求質量,參與質量建設和質量監督;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符合民生取向的質量工作機制,夯實質量基礎保障體系,加強重點領域質量安全監管,保障質量安全。
狠抓關鍵環節 突出四項重點
一抓質量基礎工作。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快導入、實施卓越績效管理等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以全市中小企業為重點,實施質量教育培訓計劃,通過層層的質量知識和技能培訓,指導企業加強標準化、計量、檢驗檢測等技術基礎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質量意識和質量技術能力。二抓知名品牌培育工作。積極營造名牌培育梯隊,加快完善全市名牌產品培育發展計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壯大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充分發揮品牌帶動作用,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名牌產品和優勢企業集聚。大力培育和推廣區域品牌,提升區域產品附加值,形成區域經濟優勢。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創造有利于品牌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三抓技術標準體系建設。高度重視研究與泰興產業密切相關的重要技術標準,積極推動高新技術標準化、農業標準化、服務業標準化等同步發展,全面提升全市經濟發展的標準化水平。鼓勵和扶持各類組織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專利及時轉化為標準,進一步掌握行業標準制修訂話語權。建立和完善優勢農產品、特色農產品,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有重點地組織和指導商貿、餐飲、家政服務等領域開展標準化工作,推動服務業質量不斷提升。四抓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工作。建立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創造、管理和實施的激勵機制,引導鼓勵企業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標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技術創新推動標準創新,實現質量創新。注重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的結合,形成創新合力。
加強組織協調 落實四項舉措
一是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力度。將“質量強市”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充分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支持力度。積極建立和推進以政府質量獎為核心的質量獎勵制度,樹立一批質量管理標桿企業。加大對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的投入力度,將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納入地方政府區域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建設減速機、電連接器、小提琴等符合地方主導產業、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發展方向的質檢中心。二是加大部門協作和責任落實力度。加強對本地區質量的發展規劃和統籌管理,把質量工作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之中,切實將目標責任和工作落到實處。要堅持從源頭抓質量及重心下移、關口前移的原則,把質量安全工作融入到鄉鎮政府的日常工作,把質量監管的責任落實到鎮村基層。三是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質量信用評價制度,完善產品質量信用記錄發布制度和質量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守信激勵、失信懲戒力度。完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強化社會組織的監督和行業自律,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推動信用泰興建設。四是加大宣傳造勢力度。要把質量工作與“質量強市”、“質量強鎮”、“質量強企”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宣傳先進質量理念和先進典型,普及質量安全知識,動員廣大群眾投身質量振興事業,推動全市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
- 質檢總局:嚴厲打擊添加非食用物質違法行為(2011-02-18)
- 全國質檢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求 統一認識 狠抓落實 努力取得反腐倡廉建設新…(2011-02-17)
- “以人為本”做好黨風廉政工作(2011-02-17)
- 質檢總局春節系列“生活提示”之七——國家質檢總局食品專家介紹湯圓元宵選購常識(2011-02-16)
- 一手抓業務 一手抓隊伍(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