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探索“信用+”監管新模式賦能和服務經營主體高質量發展
“信用”是企業敲開市場大門的鑰匙,“守信”一路綠燈、“失信”寸步難行,已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一種常態。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信用監管與服務的最佳結合點,開拓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年報精細化管理、失聯停業企業強制性退出試點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多維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新機制,讓企業沿著“信用軸線”走得更長遠、更順暢,讓百姓在“誠信消費”中收獲更多放心、更多坦然。
該局“信用﹢”監管新模式獲評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創新工作優秀案例。
優化“審管銜接”機制,高質量服務經營主體準入
“感謝監管部門對我們無心之過的包容,讓我們避免因失信而失去很重要的投標機會。”面對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某工程公司負責人王先生的感謝之情溢于言表。原來,王先生的公司在年報時,因財務人員的失誤,誤將系統單位中的“萬元”看成“元”,導致年報信息出現錯誤,恰巧又在“雙隨機”抽查中發現,工作人員結合《包容審慎信用監管若干措施》綜合研判后,認定其不屬于“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情形,因此該公司未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正是此次的包容審慎監管舉措,讓該公司避免了因失信而失去重要的投標機會。
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雙隨機”監管方式,率先系統性整合推行“監管部門、監管事項、抽查公示、風險分類和包容審慎”5個全覆蓋。“雙隨機”監管部門由23個擴展到了36個,聯合監管事項達130項,聯合抽查比例超56%,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確保企業有序經營。該局還創建《包容審慎信用監管若干措施》,4445家符合要求的企業未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充分激發了企業誠信意識,避免因失信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身份被冒用、地址被登記等現象,濟南市市場監管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文件,優化“審管銜接”機制,厘清職責分工,規范撤銷冒用身份信息和虛假承諾登記工作,提升群眾訴求處置效率,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強化部門協作和信息雙向反饋,在企業中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制發《企業信用承諾書》,對企業年報、公示信息、守法經營、履行責任等方面提醒承諾,積極引導企業承諾踐諾,助推社會共治;通過數據推送,審批部門撤銷經營主體1.1萬戶,通過實名驗證、電話核驗、推送核查,切實提高登記質量。該局“審管互動”做法納入《濟南市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規定》。
創新“多報合一”制度,提高經營主體活躍度
“您好,請問企業的年報完成了嗎?沒完成的話需要抓緊了。”去年6月中旬,濟南市大街小巷的“藍馬甲”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是對企業年報進行排查的“網格員”,有了他們的及時提醒,很多企業避免了因失信帶來的不良后果。
“去年,我們根據不同的企業制定不同的‘催報計劃’,實施分時分類年報提醒,利用定向短信、智能語音、數睿廣告等形式實現年報政策精準直達。”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強化部門協作,積極對接濟南市委政法委,借助全市1.9萬名網格員對未年報的企業進行逐戶走訪、逐戶提醒、逐戶指導,確保年報應報盡報。該局還創新探索數據共享機制,推進“多報合一”改革,打通與稅務部門的數據接口,通過“授權共享”的方式,企業填報時可“一鍵帶入”資產、營收、利潤額、納稅額等數據,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5萬戶經營主體在報送年報時授權“一鍵帶入”。2022年度,濟南市企業年報率超過96%,實現企業年報率持續提升的目標。
創新強制注銷措施,提升企業信用水平
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探索經營主體退出渠道,積極爭取成為全國首批強制退出試點城市,讓“關而不清”“倒而不破”的經營主體退出有道,讓異常企業“斷舍離”,實現對無效經營主體的有效清理。該局聯合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長清區試點建立公益清算強制注銷機制,對吊銷不注銷的經營主體由市場監管部門向法院提出公益清算申請,法院指定管理人組成公益清算組進行清算,出具清算裁定文件,登記機關依職權對其注銷,對資不抵債的轉入破產程序。基于“府院聯動”機制實質化、常態化運行,形成強制退出閉環,暢通退出渠道,釋放長期被占用的名稱等公共資源。首批100家企業已完成清算流程,強大的震懾力讓試點同時取得溢出效應,部分企業出于對“公益清算強制注銷”機制的敬畏,主動履行注銷義務。
“這是退出之路,其實也是一條再生之路。”濟南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先生表示,此前該公司因無力經營導致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重整且已被相關部門吊銷,但因內部股權糾紛一直無法辦理注銷,此次在市場監管部門助力下完成了清算,“感覺心里的石頭落地了,相信涅槃孕育著新生”。
哪家企業需要重點盯梢,哪些問題需要重點研判,哪些轄區需要重點提效……一個個問題在一幅幅全景多維“畫像”之下找到了清晰的答案。對單個企業,濟南市市場監管局探索在食品等領域采取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全面歸集經營主體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查檢查、失信懲戒等相關信息,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為經營主體勾勒“信用畫像”,對企業實行精準有效的差異化監管。同時,針對信用風險點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企業的政策指導和合規引導,督促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規避因失信帶來的風險,提升企業信用水平。
對整個片區,該局還延伸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應用,以區縣企業信用風險等級的變化趨勢,反映區縣的監管效能,以此推動區縣發揮區位優勢,多措并舉營造誠實守信的經營環境。“信用建設既需要監管部門管信用、用信用,更需要企業商家講信用、守信用。在濟南,市場監管部門與經營主體之間正實現這場‘雙向奔赴’。”濟南市市場監管局主要負責人說,從一套套科學完善的創新機制陸續出臺,到一項項行之有效的推進行動落地實施,信用建設這根“針”逐漸串起了濟南發展的千條“線”,讓“信”真正融入了城市血脈。
“信用”是企業敲開市場大門的鑰匙,“守信”一路綠燈、“失信”寸步難行,已成為當前企業發展的一種常態。近年來,山東省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信用監管與服務的最佳結合點,開拓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年報精細化管理、失聯停業企業強制性退出試點等一系列創新舉措,多維度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新機制,讓企業沿著“信用軸線”走得更長遠、更順暢,讓百姓在“誠信消費”中收獲更多放心、更多坦然。
該局“信用﹢”監管新模式獲評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創新工作優秀案例。
優化“審管銜接”機制,高質量服務經營主體準入
“感謝監管部門對我們無心之過的包容,讓我們避免因失信而失去很重要的投標機會。”面對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某工程公司負責人王先生的感謝之情溢于言表。原來,王先生的公司在年報時,因財務人員的失誤,誤將系統單位中的“萬元”看成“元”,導致年報信息出現錯誤,恰巧又在“雙隨機”抽查中發現,工作人員結合《包容審慎信用監管若干措施》綜合研判后,認定其不屬于“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情形,因此該公司未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正是此次的包容審慎監管舉措,讓該公司避免了因失信而失去重要的投標機會。
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創新“雙隨機”監管方式,率先系統性整合推行“監管部門、監管事項、抽查公示、風險分類和包容審慎”5個全覆蓋。“雙隨機”監管部門由23個擴展到了36個,聯合監管事項達130項,聯合抽查比例超56%,最大程度減少對企業的干擾,確保企業有序經營。該局還創建《包容審慎信用監管若干措施》,4445家符合要求的企業未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充分激發了企業誠信意識,避免因失信增加企業經營成本。
針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身份被冒用、地址被登記等現象,濟南市市場監管局聯合相關部門印發文件,優化“審管銜接”機制,厘清職責分工,規范撤銷冒用身份信息和虛假承諾登記工作,提升群眾訴求處置效率,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強化部門協作和信息雙向反饋,在企業中推行信用承諾制度,制發《企業信用承諾書》,對企業年報、公示信息、守法經營、履行責任等方面提醒承諾,積極引導企業承諾踐諾,助推社會共治;通過數據推送,審批部門撤銷經營主體1.1萬戶,通過實名驗證、電話核驗、推送核查,切實提高登記質量。該局“審管互動”做法納入《濟南市行政審批與監督管理協同聯動規定》。
創新“多報合一”制度,提高經營主體活躍度
“您好,請問企業的年報完成了嗎?沒完成的話需要抓緊了。”去年6月中旬,濟南市大街小巷的“藍馬甲”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們是對企業年報進行排查的“網格員”,有了他們的及時提醒,很多企業避免了因失信帶來的不良后果。
“去年,我們根據不同的企業制定不同的‘催報計劃’,實施分時分類年報提醒,利用定向短信、智能語音、數睿廣告等形式實現年報政策精準直達。”濟南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強化部門協作,積極對接濟南市委政法委,借助全市1.9萬名網格員對未年報的企業進行逐戶走訪、逐戶提醒、逐戶指導,確保年報應報盡報。該局還創新探索數據共享機制,推進“多報合一”改革,打通與稅務部門的數據接口,通過“授權共享”的方式,企業填報時可“一鍵帶入”資產、營收、利潤額、納稅額等數據,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5萬戶經營主體在報送年報時授權“一鍵帶入”。2022年度,濟南市企業年報率超過96%,實現企業年報率持續提升的目標。
創新強制注銷措施,提升企業信用水平
濟南市市場監管局創新探索經營主體退出渠道,積極爭取成為全國首批強制退出試點城市,讓“關而不清”“倒而不破”的經營主體退出有道,讓異常企業“斷舍離”,實現對無效經營主體的有效清理。該局聯合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在長清區試點建立公益清算強制注銷機制,對吊銷不注銷的經營主體由市場監管部門向法院提出公益清算申請,法院指定管理人組成公益清算組進行清算,出具清算裁定文件,登記機關依職權對其注銷,對資不抵債的轉入破產程序。基于“府院聯動”機制實質化、常態化運行,形成強制退出閉環,暢通退出渠道,釋放長期被占用的名稱等公共資源。首批100家企業已完成清算流程,強大的震懾力讓試點同時取得溢出效應,部分企業出于對“公益清算強制注銷”機制的敬畏,主動履行注銷義務。
“這是退出之路,其實也是一條再生之路。”濟南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李先生表示,此前該公司因無力經營導致資金鏈斷裂,面臨破產重整且已被相關部門吊銷,但因內部股權糾紛一直無法辦理注銷,此次在市場監管部門助力下完成了清算,“感覺心里的石頭落地了,相信涅槃孕育著新生”。
哪家企業需要重點盯梢,哪些問題需要重點研判,哪些轄區需要重點提效……一個個問題在一幅幅全景多維“畫像”之下找到了清晰的答案。對單個企業,濟南市市場監管局探索在食品等領域采取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全面歸集經營主體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查檢查、失信懲戒等相關信息,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為經營主體勾勒“信用畫像”,對企業實行精準有效的差異化監管。同時,針對信用風險點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企業的政策指導和合規引導,督促企業發揮主體作用,規避因失信帶來的風險,提升企業信用水平。
對整個片區,該局還延伸信用風險分類管理應用,以區縣企業信用風險等級的變化趨勢,反映區縣的監管效能,以此推動區縣發揮區位優勢,多措并舉營造誠實守信的經營環境。“信用建設既需要監管部門管信用、用信用,更需要企業商家講信用、守信用。在濟南,市場監管部門與經營主體之間正實現這場‘雙向奔赴’。”濟南市市場監管局主要負責人說,從一套套科學完善的創新機制陸續出臺,到一項項行之有效的推進行動落地實施,信用建設這根“針”逐漸串起了濟南發展的千條“線”,讓“信”真正融入了城市血脈。
- 全方位立體化高效實施信用風險分類管理(2025-04-18)
- “小工藝”蘊藏“大智慧”——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中小微企業專利申請…(2025-04-18)
- 江西贛州:護航春耕生產 筑牢糧食安全“第一防線”(2025-04-18)
- 景德鎮為掛點企業安全“把脈問診”(2025-04-18)
- 江西九江:主動靠前合規指導 助力企業行穩致遠(2025-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