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頻共振 賦能護航——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推進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紀實
今年以來,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理念融入市場監管各專業領域,以信用賦能提升監管效能。
全局謀劃,下好“一盤棋”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將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納為信用監管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推動各專業領域統一思想認識,用好信用監管工具,該局主要負責同志于年初專門召開局務會議,研究部署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謀劃提出各相關業務處室在年底前應完成的各自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目標,為全局統籌推進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起到關鍵作用。
該局制定《2023年信用監管工作任務清單》,確定7類、27項具體任務,并納入省局2023年度績效考核指標,將信用監管從單個條線業務上升為全局性工作,以專班化、清單化、責任化方式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同頻共振,促進制度化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梳理出13個適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專業領域,從制度辦法、指標體系、系統建設三個方面,明確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標準、時間節點、具體措施,按計劃抓好推進落實。
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山東省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分級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重點工業產品生產者銷售者質量安全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暫行辦法》,制定了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特殊食品生產經營等風險分級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印發了《山東省藥品安全信用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山東省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辦法》,為各專業領域賦能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信用監管工具。
科學建模,注重實用性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充分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監管模式、風險特征和信用需求,通過指標共享、數據共享、結果共享,為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提供通用數據支持和技術支持。
其中,在食品銷售領域,融入信用風險要素,按照“通用風險分值+專業風險分值”評定原則,開發食品流通安全監管企業風險分類管理模塊,實現食品銷售環節信用風險等級動態管理。實施餐飲服務經營者信用風險分級,建立包含靜態風險因素、動態風險因素和信用風險因素3個方面、16類、79項量化指標模型。
在特種設備領域,收集12.4萬余家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相關數據,搭建由特種設備特征性指標和企業信用風險通用型指標組成的156項三級指標模型,通過對兩者權重的持續優化調整,對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分類進行綜合判定。特種設備特征性指標包括企業資質許可、定期檢驗、設備使用登記、作業人員持證、監督檢查、投訴舉報、行政處罰、特種設備事故等多個維度。
在檢驗檢測領域,建立由資質認定、監督檢查、投訴舉報、體系運行、統計年報、能力驗證和基礎信息(包括通用分類結果)7個維度、70項指標組成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依托信息化手段,整理近4年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檢查信息、能力驗證信息8000余條,分行業分領域對現有檢驗檢測機構進行信用監管風險分類。
在重點工業產品領域,歸集匯總監督抽查、監督檢查、風險監控、輿情通報、投訴舉報、召回通報等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對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被判定為不合格,以及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37種失信情形分別予以扣分,對有獎勵情形的適當加分。逐項將扣分、修復等計分事項嵌入系統,實現經營主體信用自動計分、自動分級。
選擇“日照綠茶”“壽光防水材料”等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等級試點測算。在此基礎上,從企業屬性信息、知識產權動態信息、監管信息、正向信息、社會評價等方面搭建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22個具體指標的專業模型,確保全省知識產權分類模型的科學性和可
精準發力,實現差異化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統一部署,由各專業領域根據本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采取針對性監管措施,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能。
在食品領域,以食品流通領域為例,在按規定落實對所有企業兩年全覆蓋檢查的基礎上,通過平臺對C類、D類企業進行預警,提示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檢查計劃并按照要求的頻次開展重點檢查,將D類企業按照50%比例納入“雙隨機”抽查,增加高信用風險企業抽查檢查頻次。
在特種設備領域,在制定常規監督檢查計劃時,A級企業不高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檢查總數的5%,B級企業不低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總數的10%,C級企業不低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總數的50%,D級企業實施全覆蓋檢查,有效提高監督檢查的針對性、精準性。截至目前,已根據分類結果開展省級監督抽查11項。
在檢驗檢測領域,對信用風險等級較高的D級機構,實施100%全面檢查,對信用風險等級較低的A、B、C級機構,指導基層實行日常檢查,最大限度實現“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以省級機動車檢驗機構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為例,共抓取174家信用風險較高的機構進行檢查,其中8家機構被公安、生態環境等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懲處。
在重點工業產品領域,對A類監管對象合理降低監管比例,對B、C、D類監管對象的監管原則上每年分別不少于1次、2次、3次。對未觸及質量信用風險事項的監管對象,保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觸發式監管。此外,對D類監管對象的法定代表人及質量負責人,每年進行行政約談,并列為開展質量技術幫扶、專項整治等工作的重點對象。
在知識產權領域,除將分類結果應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外,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將7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1個快速維權中心作為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應用單位,在15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領域開展分級分類監管工作,對D類企業在確定專利優先審查、專利快速預審與快速確權、快速維權資格時予以嚴審,在專利項目申報、專利獎勵、專利資助等政策支持時實施限制。
今年以來,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積極探索,將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理念融入市場監管各專業領域,以信用賦能提升監管效能。
全局謀劃,下好“一盤棋”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將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納為信用監管工作的重要內容。為推動各專業領域統一思想認識,用好信用監管工具,該局主要負責同志于年初專門召開局務會議,研究部署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謀劃提出各相關業務處室在年底前應完成的各自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監管目標,為全局統籌推進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工作起到關鍵作用。
該局制定《2023年信用監管工作任務清單》,確定7類、27項具體任務,并納入省局2023年度績效考核指標,將信用監管從單個條線業務上升為全局性工作,以專班化、清單化、責任化方式推動各項任務落實。
同頻共振,促進制度化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梳理出13個適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專業領域,從制度辦法、指標體系、系統建設三個方面,明確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標準、時間節點、具體措施,按計劃抓好推進落實。
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山東省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分級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管理辦法(試行)》《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重點工業產品生產者銷售者質量安全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暫行辦法》,制定了食品生產、食品流通、餐飲服務、特殊食品生產經營等風險分級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及實施方案,印發了《山東省藥品安全信用分級分類管理辦法》《山東省藥品零售企業分級分類管理辦法》,為各專業領域賦能護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信用監管工具。
科學建模,注重實用性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充分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監管模式、風險特征和信用需求,通過指標共享、數據共享、結果共享,為專業領域信用風險分類提供通用數據支持和技術支持。
其中,在食品銷售領域,融入信用風險要素,按照“通用風險分值+專業風險分值”評定原則,開發食品流通安全監管企業風險分類管理模塊,實現食品銷售環節信用風險等級動態管理。實施餐飲服務經營者信用風險分級,建立包含靜態風險因素、動態風險因素和信用風險因素3個方面、16類、79項量化指標模型。
在特種設備領域,收集12.4萬余家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相關數據,搭建由特種設備特征性指標和企業信用風險通用型指標組成的156項三級指標模型,通過對兩者權重的持續優化調整,對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分類進行綜合判定。特種設備特征性指標包括企業資質許可、定期檢驗、設備使用登記、作業人員持證、監督檢查、投訴舉報、行政處罰、特種設備事故等多個維度。
在檢驗檢測領域,建立由資質認定、監督檢查、投訴舉報、體系運行、統計年報、能力驗證和基礎信息(包括通用分類結果)7個維度、70項指標組成的信用風險分類指標體系,依托信息化手段,整理近4年檢驗檢測機構監督檢查信息、能力驗證信息8000余條,分行業分領域對現有檢驗檢測機構進行信用監管風險分類。
在重點工業產品領域,歸集匯總監督抽查、監督檢查、風險監控、輿情通報、投訴舉報、召回通報等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對在產品質量監督抽查中被判定為不合格,以及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37種失信情形分別予以扣分,對有獎勵情形的適當加分。逐項將扣分、修復等計分事項嵌入系統,實現經營主體信用自動計分、自動分級。
選擇“日照綠茶”“壽光防水材料”等知識產權密集型行業企業,進行信用風險等級試點測算。在此基礎上,從企業屬性信息、知識產權動態信息、監管信息、正向信息、社會評價等方面搭建5個一級指標、19個二級指標和22個具體指標的專業模型,確保全省知識產權分類模型的科學性和可
精準發力,實現差異化
山東省市場監管局統一部署,由各專業領域根據本領域信用風險分類結果,采取針對性監管措施,降低監管成本,提高監管效能。
在食品領域,以食品流通領域為例,在按規定落實對所有企業兩年全覆蓋檢查的基礎上,通過平臺對C類、D類企業進行預警,提示所在地市場監管部門制定相應檢查計劃并按照要求的頻次開展重點檢查,將D類企業按照50%比例納入“雙隨機”抽查,增加高信用風險企業抽查檢查頻次。
在特種設備領域,在制定常規監督檢查計劃時,A級企業不高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檢查總數的5%,B級企業不低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總數的10%,C級企業不低于常規監督檢查計劃總數的50%,D級企業實施全覆蓋檢查,有效提高監督檢查的針對性、精準性。截至目前,已根據分類結果開展省級監督抽查11項。
在檢驗檢測領域,對信用風險等級較高的D級機構,實施100%全面檢查,對信用風險等級較低的A、B、C級機構,指導基層實行日常檢查,最大限度實現“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以省級機動車檢驗機構部門聯合“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為例,共抓取174家信用風險較高的機構進行檢查,其中8家機構被公安、生態環境等行業主管部門依法懲處。
在重點工業產品領域,對A類監管對象合理降低監管比例,對B、C、D類監管對象的監管原則上每年分別不少于1次、2次、3次。對未觸及質量信用風險事項的監管對象,保持“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觸發式監管。此外,對D類監管對象的法定代表人及質量負責人,每年進行行政約談,并列為開展質量技術幫扶、專項整治等工作的重點對象。
在知識產權領域,除將分類結果應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外,山東省市場監管局將7個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1個快速維權中心作為信用風險分類監管應用單位,在15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領域開展分級分類監管工作,對D類企業在確定專利優先審查、專利快速預審與快速確權、快速維權資格時予以嚴審,在專利項目申報、專利獎勵、專利資助等政策支持時實施限制。
- 甘肅首個廣告行業公平競爭指南正式發布(2025-04-30)
- 淮安套餐辦理企業注銷登記“一件事”(2025-04-30)
- 從“監管者”到“護航人”(2025-04-30)
- 激活億萬經營主體向“新”力(2025-04-30)
- 提“智”增效 監管有“數”(202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