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數字平臺 打破數據壁壘 實施靶向監管——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全力提升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能紀實
近年來,河北省市場監管局聚焦精準和效能,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市場監管工作,特別是圍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數據之治”推動監管長效化、專業化、社會化、一體化,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抓責任,推動監管長效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積極作為,將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作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重要抓手。
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河北省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實施辦法》,其中食用農產品安全考核占全部食品安全考核分值的比重達11%,并連續3年將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應用納入考核,有力推動工作開展。
夯實屬地管理責任。全省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全部落實包保干部,定期向包保干部通報市場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用農產品情況,并將包保信息歸集至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實現包保與管理的有效銜接。
壓實經營者主體責任。集中交易市場全部按要求配備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全部落實“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
抓數據,推動監管專業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通過數字化平臺,把市場開辦者數據、銷售者數據、交易數據、監管數據以及各類衍生數據資源匯聚共享。
科技賦能,建設數字平臺。建設集追溯、監管、分析、決策于一體的省級綜合性數字化平臺。將食用農產品入場銷售者基本情況、商品經營、入場協議等信息采集入庫,形成主體數字檔案,便于市場開辦者對商戶進行管理。依托數字平臺,上聯產地與農業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下聯生產、銷售、餐飲(食堂)等各環節,做到來源可溯、去向可追,實現食用農產品全鏈條溯源,形成商品數字檔案。目前,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累計采集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信息254家、入場銷售者信息8791家,品種信息18352條,出入庫訂單信息2500余萬條,快速檢測信息12萬余批次,監督抽檢信息57920批次;關聯上游產地證明信息68萬多條,關聯下游超市信息1596家、餐飲單位信息2837家。
融合共享,打破數據壁壘。通過制定數據標準、業務標準等,規范和促進數據要素健康有序流動。形成跨部門的主體數據庫、基礎信息庫、管理資源庫,將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信息推送至農業農村部門,為部門間數據共享打下基礎。將從企業數據向政務數據歸攏轉向政務數據向企業數據匯聚。目前,平臺已為保定首衡、石家莊北國等18家企業建立數字模型,將食用農產品抽檢分析等數據推送至市場開辦者、連鎖超市總部,助力排查風險隱患,支持業務決策和創新。
以數研判,實施靶向監管。依托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建立10個關聯分析模型,及時把握數據變化趨勢,找準監管重點,變事后監管為事前監管,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對經營集中的批發市場、商品來源集中的產地、消費集中的品種、問題較多的商戶和商品進行認真分析,實施重點監管。制作風險地圖,建立風險臺賬。重點研判投訴舉報、日常監管、抽檢檢測、案件查辦四方面信息數據,把握監管方向。
抓自律,推動監管社會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不斷強化平臺在數據共用、共治、共享上的作用,推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現從“少數人管多數人”向“多數人盯少數人”轉變。
“主體承諾”強自律。在全省開展“千企萬店共承諾 守護質量保安全”行動,“放心肉菜超市”參創單位通過公開承諾、現場觀摩、檢查評比,進一步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的認同度和滿意度。
“一碼公開”看信息。農批市場入場銷售者在經營場所張貼主體二維碼,消費者一掃便知經營者情況、商品信息、檢驗檢測信息。“放心肉菜超市”領先應用智慧管理體系,精品肉菜全部實現二維碼追溯。
“消費監督”重評價。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點擊量已超7000萬次,公眾參與積極性高漲。未來還將與信用評價體系相結合,推動平臺功能提檔升級,實現社會共治新跨越、新突破。
抓協同,推動監管一體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加強京津冀協作,推進一體化建設,打造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管高地。
資源聯享。全力推動產銷銜接、源頭管控、聯合檢查、信息共享、檢驗協作、案件協查等聯動協作機制落地落實落細。
監管聯動。加強對進京的“河北凈菜”質量監管,增加抽檢頻次;加強供京重點市場監管,在保定首衡市場開展聯合檢查;加強問題農產品監管,對安全隱患實施協同追溯、處置。
標準聯合。京津冀《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入場查驗技術規范》已完成立項,逐步實現京津冀地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統一、規則統一、標準統一,提升區域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成果聯用。加強食品集中交易市場數字化監管、信用監管的合作,推動業務與技術融合,擴大創新交流,做到業務協同、數據先行。
近年來,河北省市場監管局聚焦精準和效能,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市場監管工作,特別是圍繞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數據之治”推動監管長效化、專業化、社會化、一體化,切實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抓責任,推動監管長效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積極作為,將落實食品安全“兩個責任”作為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水平的重要抓手。
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出臺《河北省食品安全工作評議考核實施辦法》,其中食用農產品安全考核占全部食品安全考核分值的比重達11%,并連續3年將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應用納入考核,有力推動工作開展。
夯實屬地管理責任。全省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全部落實包保干部,定期向包保干部通報市場抽檢發現的不合格食用農產品情況,并將包保信息歸集至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實現包保與管理的有效銜接。
壓實經營者主體責任。集中交易市場全部按要求配備食品安全總監、食品安全員,全部落實“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制度,建立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長效機制。
抓數據,推動監管專業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通過數字化平臺,把市場開辦者數據、銷售者數據、交易數據、監管數據以及各類衍生數據資源匯聚共享。
科技賦能,建設數字平臺。建設集追溯、監管、分析、決策于一體的省級綜合性數字化平臺。將食用農產品入場銷售者基本情況、商品經營、入場協議等信息采集入庫,形成主體數字檔案,便于市場開辦者對商戶進行管理。依托數字平臺,上聯產地與農業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下聯生產、銷售、餐飲(食堂)等各環節,做到來源可溯、去向可追,實現食用農產品全鏈條溯源,形成商品數字檔案。目前,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累計采集食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信息254家、入場銷售者信息8791家,品種信息18352條,出入庫訂單信息2500余萬條,快速檢測信息12萬余批次,監督抽檢信息57920批次;關聯上游產地證明信息68萬多條,關聯下游超市信息1596家、餐飲單位信息2837家。
融合共享,打破數據壁壘。通過制定數據標準、業務標準等,規范和促進數據要素健康有序流動。形成跨部門的主體數據庫、基礎信息庫、管理資源庫,將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信息推送至農業農村部門,為部門間數據共享打下基礎。將從企業數據向政務數據歸攏轉向政務數據向企業數據匯聚。目前,平臺已為保定首衡、石家莊北國等18家企業建立數字模型,將食用農產品抽檢分析等數據推送至市場開辦者、連鎖超市總部,助力排查風險隱患,支持業務決策和創新。
以數研判,實施靶向監管。依托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建立10個關聯分析模型,及時把握數據變化趨勢,找準監管重點,變事后監管為事前監管,變被動監管為主動監管。對經營集中的批發市場、商品來源集中的產地、消費集中的品種、問題較多的商戶和商品進行認真分析,實施重點監管。制作風險地圖,建立風險臺賬。重點研判投訴舉報、日常監管、抽檢檢測、案件查辦四方面信息數據,把握監管方向。
抓自律,推動監管社會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不斷強化平臺在數據共用、共治、共享上的作用,推動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現從“少數人管多數人”向“多數人盯少數人”轉變。
“主體承諾”強自律。在全省開展“千企萬店共承諾 守護質量保安全”行動,“放心肉菜超市”參創單位通過公開承諾、現場觀摩、檢查評比,進一步提升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的認同度和滿意度。
“一碼公開”看信息。農批市場入場銷售者在經營場所張貼主體二維碼,消費者一掃便知經營者情況、商品信息、檢驗檢測信息。“放心肉菜超市”領先應用智慧管理體系,精品肉菜全部實現二維碼追溯。
“消費監督”重評價。食用農產品數字化監管平臺點擊量已超7000萬次,公眾參與積極性高漲。未來還將與信用評價體系相結合,推動平臺功能提檔升級,實現社會共治新跨越、新突破。
抓協同,推動監管一體化
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加強京津冀協作,推進一體化建設,打造食用農產品質量監管高地。
資源聯享。全力推動產銷銜接、源頭管控、聯合檢查、信息共享、檢驗協作、案件協查等聯動協作機制落地落實落細。
監管聯動。加強對進京的“河北凈菜”質量監管,增加抽檢頻次;加強供京重點市場監管,在保定首衡市場開展聯合檢查;加強問題農產品監管,對安全隱患實施協同追溯、處置。
標準聯合。京津冀《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入場查驗技術規范》已完成立項,逐步實現京津冀地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制度統一、規則統一、標準統一,提升區域食品安全保障能力。
成果聯用。加強食品集中交易市場數字化監管、信用監管的合作,推動業務與技術融合,擴大創新交流,做到業務協同、數據先行。
- 以創新破題 憑實干奮進(2025-04-19)
- 北京規范網絡銷售及直播帶貨領域不合理經營行為(2025-04-19)
- 幸福之花燦然開 援疆碩果格外甜——河南省市場監管系統助力新疆哈密質量和知識產權強市建…(2025-04-19)
- 北京發布2025年全面優化營商環境打造“北京服務”工作方案(2025-04-19)
- 大新集中銷毀352個非法氣瓶(2025-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