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權威回應
2月23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
這些要點值得關注——
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絕不僅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務,過渡期之后也必須長久、永久地守住守牢。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
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
價格方面,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安徽四省啟動稻谷托市收購,加大小麥、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穩定市場價格,防止出現賣糧難。補貼方面,繼續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通過這些政策,給農民實打實的支持。保險方面,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加快從防范自然風險向防范市場風險拓展。同時,圍繞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今年將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受益”省份出資、“貢獻”省份獲得補償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
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城市白領等返鄉入鄉創業,帶動了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根據統計,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這些“新農人”“農創客”,他們帶著技術和創新而來,帶著夢想和熱愛而來,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一方面,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為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
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全面加強農村學生營養餐管理
教育方面,重點是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辦好寄宿制學校和必要的小規模學校。文件特別強調,全面加強農村學生營養餐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規范使用。醫療方面,重點是推動醫療衛生人員和服務下沉,辦好中心鄉鎮衛生院,讓農民看病就醫更加便利。對于那些連續參保基本醫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通過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來給予一定激勵,讓參保的農民得到實惠。養老方面,重點是針對農村老齡化加劇的趨勢,聚焦農村養老的痛點,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解決農民養老方面的后顧之憂。
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
關于今年糧食生產怎么抓,有一種聲音認為,糧食增產了,再加上糧食市場也比較疲軟,一些品種價格走低,今年抓糧食的力度是不是可以松一松?對此,中央政策是明確的,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決不能因為糧食價格一時低迷,就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了。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既要“人努力”,還要“天幫忙”。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必須立足于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14億多人要吃飯,還要吃得越來越好。雖然現在大家口糧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這些都需要越來越多的飼料糧來轉化。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歷史經驗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往往抓上去很費勁,掉下來比較容易,決不能因為工作松勁懈怠,造成生產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堅決糾正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土地流轉行為
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通過承包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方面。近年來,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總體上是規范有序的,但一些地方也出現了違規操作的問題,文件對此作了強調。
一是準確把握土地流轉政策要求。中央的要求很明確,承包地經營權流轉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得違背承包農戶的意愿,不得損害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的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二是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制度。重點是推動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平等保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鼓勵各地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這樣既可以避免流轉費過低損害農民利益,又可以防止流轉費過高影響農業競爭力。
三是堅決糾正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土地流轉行為。承包地是否流轉、價格怎么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決定權都在農戶,農民說了算,不能下指標、定任務甚至搞強迫命令,硬把農民擠出土地。對一些地方把土地流轉作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優先條件,把流轉面積、流轉比例納入績效考核或者政策獎勵,把土地流轉率作為規劃指標或項目申報條件等不當和錯誤做法,要及時予以糾正。
對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非農化”問題,要抓好持續整治、露頭就打
管住耕地用途,重點是解決好這幾年大家議論比較多的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一方面,對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非農化”問題,要抓好持續整治、露頭就打,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對耕地“非糧化”,重點是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明確耕地允許種什么的正面清單,保障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
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今年要繼續擴大整省試點范圍,總原則是“大穩定、小調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糾紛,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不能打亂重分,更不能收回集體或者借機違法調整。要圍繞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完善農業經營體系,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基本權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這方面要嚴格遵照執行,扎實做好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房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要加強宅基地規范管理,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基本權益。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確,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這兩條政策底線必須守住、不能突破。
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文件提出,要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通過這些措施,逐步使進城農民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
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保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合法權益。文件再次強調,要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同時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這方面主要考慮是,在農民和土地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農民在城里還沒有徹底扎根之前,不要急著斷了他們在農村的后路,要讓他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進退有據。
2月23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月24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出席新聞發布會,介紹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有關情況。
這些要點值得關注——
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研究制定過渡期后幫扶政策體系。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絕不僅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務,過渡期之后也必須長久、永久地守住守牢。過渡期結束之后,幫扶政策不會“急剎車”,而是要分類加以完善,建立健全常態化幫扶的制度機制。
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
價格方面,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在河南、江蘇、黑龍江、安徽四省啟動稻谷托市收購,加大小麥、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穩定市場價格,防止出現賣糧難。補貼方面,繼續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鼓勵地方開展糧油種植專項貸款貼息試點。通過這些政策,給農民實打實的支持。保險方面,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加快從防范自然風險向防范市場風險拓展。同時,圍繞調動地方政府抓糧積極性,今年將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通過“受益”省份出資、“貢獻”省份獲得補償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
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城市白領等返鄉入鄉創業,帶動了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根據統計,目前全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超過1200萬人。這些“新農人”“農創客”,他們帶著技術和創新而來,帶著夢想和熱愛而來,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一方面,注重加強對本鄉本土人才的培養,通過加強農民技術技能的培訓,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壯大農村各類專業人才和實用人才隊伍。另一方面,注重外部人才引進,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實施一批基層服務項目等措施,為鄉村發展引進一批急需的人才。
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全面加強農村學生營養餐管理
教育方面,重點是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辦好寄宿制學校和必要的小規模學校。文件特別強調,全面加強農村學生營養餐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規范使用。醫療方面,重點是推動醫療衛生人員和服務下沉,辦好中心鄉鎮衛生院,讓農民看病就醫更加便利。對于那些連續參保基本醫保和當年零報銷的農村居民,通過提高次年大病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來給予一定激勵,讓參保的農民得到實惠。養老方面,重點是針對農村老齡化加劇的趨勢,聚焦農村養老的痛點,健全農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解決農民養老方面的后顧之憂。
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
關于今年糧食生產怎么抓,有一種聲音認為,糧食增產了,再加上糧食市場也比較疲軟,一些品種價格走低,今年抓糧食的力度是不是可以松一松?對此,中央政策是明確的,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決不能因為糧食價格一時低迷,就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了。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面,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靠天吃飯,既要“人努力”,還要“天幫忙”。近年來極端天氣等自然災害多發重發,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必須立足于抗災奪豐收,把困難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數打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我國糧食需求還在不斷擴大,14億多人要吃飯,還要吃得越來越好。雖然現在大家口糧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這些都需要越來越多的飼料糧來轉化。我國糧食總體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歷史經驗表明,我國糧食生產往往抓上去很費勁,掉下來比較容易,決不能因為工作松勁懈怠,造成生產大起大落。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堅決糾正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土地流轉行為
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通過承包地“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方面。近年來,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總體上是規范有序的,但一些地方也出現了違規操作的問題,文件對此作了強調。
一是準確把握土地流轉政策要求。中央的要求很明確,承包地經營權流轉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不得違背承包農戶的意愿,不得損害農民權益,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破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生態環境。要把握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的度,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的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
二是健全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制度。重點是推動土地流轉規范化、制度化,平等保護流轉雙方的合法權益。鼓勵各地通過發布流轉價格指數、實物計租等方式,推動流轉費用穩定在合理水平,這樣既可以避免流轉費過低損害農民利益,又可以防止流轉費過高影響農業競爭力。
三是堅決糾正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推動土地流轉行為。承包地是否流轉、價格怎么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決定權都在農戶,農民說了算,不能下指標、定任務甚至搞強迫命令,硬把農民擠出土地。對一些地方把土地流轉作為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優先條件,把流轉面積、流轉比例納入績效考核或者政策獎勵,把土地流轉率作為規劃指標或項目申報條件等不當和錯誤做法,要及時予以糾正。
對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非農化”問題,要抓好持續整治、露頭就打
管住耕地用途,重點是解決好這幾年大家議論比較多的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一方面,對于“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非農化”問題,要抓好持續整治、露頭就打,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另一方面,對耕地“非糧化”,重點是建立耕地種植用途監測體系,制定基本農作物目錄,明確耕地允許種什么的正面清單,保障耕地優先用于糧食生產。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
要穩定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今年要繼續擴大整省試點范圍,總原則是“大穩定、小調整”,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糾紛,確保絕大多數農戶承包地總體順延、保持穩定,不能打亂重分,更不能收回集體或者借機違法調整。要圍繞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完善農業經營體系,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質效,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基本權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這方面要嚴格遵照執行,扎實做好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探索農房盤活利用的有效實現形式。要加強宅基地規范管理,依法保障農民宅基地基本權益。中央的要求非常明確,不允許城鎮居民到農村購買農房、宅基地,不允許退休干部到農村占地建房,這兩條政策底線必須守住、不能突破。
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制度。文件提出,要完善全國公開統一的戶籍管理政務服務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城市逐步將穩定就業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市住房保障政策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轉移人口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等。通過這些措施,逐步使進城農民在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方面,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的權利。
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
保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合法權益。文件再次強調,要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同時要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這方面主要考慮是,在農民和土地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歷史耐心,農民在城里還沒有徹底扎根之前,不要急著斷了他們在農村的后路,要讓他們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進退有據。
- 核心CPI溫和上漲 供需結構有所改善——透視一季度物價走勢(2025-04-11)
- 12部門聯合發文,關系你的健康,國家要做這些!(2025-04-11)
- 中小企業發展指數上升傳遞哪些信號? (2025-04-11)
- 離境退稅“即買即退”!給“China Travel”添力(2025-04-11)
- 從以舊換新看綠色消費——消費新亮點 發展新賽道(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