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渠道醫美背后陷阱
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近日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要警惕第三方推薦的“渠道醫美”。
所謂渠道醫美,是指消費者不是通過正常預約掛號到醫療美容醫院就診,而是通過生活美容院員工、美甲師、熟人甚至“朋友的朋友”等中間人作為“介紹人(渠道)”,被帶到特定醫美機構就醫。渠道醫美區別于傳統正規醫美機構的直接獲客模式,主要依靠“渠道商”(如美容院、網紅、代理)拉客,并從中抽取高額傭金,部分傭金比例甚至高達50%至70%。目前,渠道醫美作為一種非正規的獲客模式在悄然興起,但存在著虛假宣傳、過度醫療、產品質量問題等亂象,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2025年3月,深圳消費者王女士經熟人推介,在當地一家醫美機構花費25萬元注射16支玻尿酸,事后發現其中11支已過期。經查,該機構通過“渠道商”以“明星同款”“逆齡10年”等話術吸引王女士,實際卻使用非法產品。類似案例并不少見。2024年12月,深圳消費者陳女士也是通過熟人介紹,在一家無證美容院接受醫美服務,花費22.7萬元進行注射填充,術后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這些醫美機構為降低成本,使用過期產品或未獲批的醫療器械,甚至聘用無資質人員操作,導致消費者健康受損。還有一些生活醫美機構違規開展醫美項目,消費者難以辨別資質;或者通過夸大效果、偽造成功案例誘導消費者消費,但簽訂的合同里卻存在條款模糊、隱藏附加費用等情況。
據了解,以渠道醫美獲取客源的醫美機構,其收入的絕大部分將作為傭金被中間人抽走。機構為了節約成本,往往各項硬件設施與醫生素質達不到相應水準,由于完全依賴于渠道的推薦,通常術前環節由無醫療資質的“咨詢師”作為主導,通過話術包裝將消費者需求與高價項目強行匹配,形成“高收費—低成本醫療—依賴渠道獲客”的惡性循環。
深圳市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就診時應選擇正規醫美機構,并核查其是否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且診療范圍是否包含“醫療美容科”。消費者在就診時還要咨詢并核實醫生資質。醫生的技術等級分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以及主任醫師,不同的專業技術等級標志著醫生所能實施的操作和手術的級別都有一定的限制。渠道醫美的醫生流動性大,為壓縮成本,機構多聘用低價、低年資醫生。消費者切勿輕信機構宣傳的所謂“大師”“教授”等虛假頭銜。
選擇醫美項目前,消費者應提前了解項目市場均價,警惕機構利用容貌焦慮等誘導性話術進行推銷,避免盲目大額預付消費。遇注射類產品,消費者須核查“三證”(即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并要求當面拆開調配。同時要警惕“回春”“嫩膚”“貴婦”等營銷噱頭。
消費者簽訂醫美合同時要明確項目內容、效果承諾、醫生信息及退款條件,留存發票、病歷、產品編碼及手術前后對比照等憑證。消費者如果遇到醫美機構跑路、手術失敗或產品問題等糾紛,要保留好相關證據以便維權。
廣東省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近日發布消費提示,提醒消費者醫療美容是醫療行為,要警惕第三方推薦的“渠道醫美”。
所謂渠道醫美,是指消費者不是通過正常預約掛號到醫療美容醫院就診,而是通過生活美容院員工、美甲師、熟人甚至“朋友的朋友”等中間人作為“介紹人(渠道)”,被帶到特定醫美機構就醫。渠道醫美區別于傳統正規醫美機構的直接獲客模式,主要依靠“渠道商”(如美容院、網紅、代理)拉客,并從中抽取高額傭金,部分傭金比例甚至高達50%至70%。目前,渠道醫美作為一種非正規的獲客模式在悄然興起,但存在著虛假宣傳、過度醫療、產品質量問題等亂象,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
2025年3月,深圳消費者王女士經熟人推介,在當地一家醫美機構花費25萬元注射16支玻尿酸,事后發現其中11支已過期。經查,該機構通過“渠道商”以“明星同款”“逆齡10年”等話術吸引王女士,實際卻使用非法產品。類似案例并不少見。2024年12月,深圳消費者陳女士也是通過熟人介紹,在一家無證美容院接受醫美服務,花費22.7萬元進行注射填充,術后出現嚴重過敏反應。這些醫美機構為降低成本,使用過期產品或未獲批的醫療器械,甚至聘用無資質人員操作,導致消費者健康受損。還有一些生活醫美機構違規開展醫美項目,消費者難以辨別資質;或者通過夸大效果、偽造成功案例誘導消費者消費,但簽訂的合同里卻存在條款模糊、隱藏附加費用等情況。
據了解,以渠道醫美獲取客源的醫美機構,其收入的絕大部分將作為傭金被中間人抽走。機構為了節約成本,往往各項硬件設施與醫生素質達不到相應水準,由于完全依賴于渠道的推薦,通常術前環節由無醫療資質的“咨詢師”作為主導,通過話術包裝將消費者需求與高價項目強行匹配,形成“高收費—低成本醫療—依賴渠道獲客”的惡性循環。
深圳市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就診時應選擇正規醫美機構,并核查其是否具備《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且診療范圍是否包含“醫療美容科”。消費者在就診時還要咨詢并核實醫生資質。醫生的技術等級分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以及主任醫師,不同的專業技術等級標志著醫生所能實施的操作和手術的級別都有一定的限制。渠道醫美的醫生流動性大,為壓縮成本,機構多聘用低價、低年資醫生。消費者切勿輕信機構宣傳的所謂“大師”“教授”等虛假頭銜。
選擇醫美項目前,消費者應提前了解項目市場均價,警惕機構利用容貌焦慮等誘導性話術進行推銷,避免盲目大額預付消費。遇注射類產品,消費者須核查“三證”(即醫療器械注冊證、生產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并要求當面拆開調配。同時要警惕“回春”“嫩膚”“貴婦”等營銷噱頭。
消費者簽訂醫美合同時要明確項目內容、效果承諾、醫生信息及退款條件,留存發票、病歷、產品編碼及手術前后對比照等憑證。消費者如果遇到醫美機構跑路、手術失敗或產品問題等糾紛,要保留好相關證據以便維權。
- 別讓AI洗頭淪為智商稅噱頭(2025-04-18)
- 明碼標價不到位 收費標準不一致電動自行車充電計費疑點頻現 (2025-04-18)
- 江西省消保委曝光劇本營銷和低俗帶貨(2025-04-17)
- 體重管理莫落入陷阱(2025-04-16)
- 央視曝光手機租賃市場亂象 租機業務暗藏玄機(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