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朝哪去?中國質檢往哪走?
進一步說,中國的發展方式朝哪轉?質檢的根本出路在哪里?
習近平總書記最新強調的“三個轉變”,無疑給出了高屋建瓴而真切實在的答案:“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對質檢人,這是激勵與鞭策;對質檢工作,這是機遇與方向;每一個質檢人,都有責任與擔當,需要增強信心與力量。
實話實說,這些年,關于“中國創造”,關于“中國品牌”,關于“速度與質量”的辯證關系,我們也議論了不少、思考了不少、闡述了不少。但是,憑心而論,不少議論、思考、闡述還是零打碎敲的,甚至是淺嘗輒止的。這一次,在我們由質量大國向質量強國邁進的歷史節點,總書記作出如此全面、透徹、深邃的科學論斷,其站位的高度、內涵的厚度、拓展的維度不言而喻。
正如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所概括的那樣:“三個轉變”重要論述既是對質量工作的鼓勵鞭策,也是質檢系統的重大機遇和努力方向,更是新時期質量工作明確具體的行動綱領。是的,對于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系統而言,在業務改革、機構調整、職能理順、流程再造的關鍵時期,在機遇與挑戰并存、信賴與質疑共生、動力與壓力同在的歷史關頭,質檢部門如何找準定位、把握方向、乘勢而上、實現涅盤,在風起云涌的時代改革大潮中,干出風生水起的事業,體現自身價值,展示質檢風采,“三個轉變”給了我們全方位、立體式啟迪和答案。
毫無疑問,就國家而言,“三個轉變”越快,“將推動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步伐越扎實,則國家越強盛。就質檢而言,職責定位與“三個轉變”扣得越緊,履行職能對“三個轉變”促進作用越大,則質檢事業越興旺。
“三個轉變”是指針,是理念,是口號,質檢人要叫響,以此振奮精神,凝聚力量,添勁加油。但更重要的,是抓實。“三個轉變”畢竟是一個總體要求,是一個方向指引。如果不作分解,不求實效,只炒概念,只喊口號,是斷斷不行的。支樹平局長要求,要圍繞“三個轉變”的內涵與外延、現實與歷史、意見與措施,抓緊組織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分解每項“轉變”的具體任務,拿出具體可行的實施意見和政策措施。
質量創新怎么抓、質量提升怎么做、品牌建設怎么整,質量宏觀管理、口岸檢驗檢疫、產品質量監督、質量執法督察,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這些整體職能和大塊工作,都要站在新的高度,找準新的視角,好好考慮一番、梳理一下,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和敢于擔當的勇氣,抓實、干實、務實,發揮質檢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體現質檢功力,拓寬質檢之路。
一方面,要叫響;另一方面,要抓實。質檢人是“三個轉變”的生力軍,任重而道遠,不可不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