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三個轉變” 建設質量強國
《學習時報》記者對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的專訪

  編者按:《學習時報》刊發了該報記者對國家質檢總局局長、黨組書記支樹平的專訪。在專訪中,支樹平暢談了黨中央、國務院對質量的高度重視,闡述了對習近平總書記“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的學習體會,分析了當今世界質量發展國際趨勢和我國質量狀況,提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五大著力點。

  學習時報記者: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現階段,在經濟下行壓力大、轉型發展任務重的前提下,黨和國家為什么對質量看得這么重?

  支樹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把質量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不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注重環境,這樣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而且用很大的篇幅、很嚴厲的措辭,強調了消費品質量、建筑質量、農產品質量等問題。最近在河南考察時又突出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李克強總理也明確指出,我們所追求的發展必須是提質增效升級的發展,提質就是要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和環境質量,從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新一屆黨中央、國務院之所以如此看重質量,我感覺很重要的一點,是對當今世界質量發展國際趨勢和我國質量發展現狀的準確把握。從國際趨勢來看,有三個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許多國家都把質量上升到戰略層面。從世界發達國家的歷史經驗來看,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時期,政府往往都會把質量振興上升為一種國家戰略來實施。上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實施的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質量政策,日本提出的“質量救國”戰略,美國出臺的《質量振興法案》,韓國提出的“21世紀質量趕超計劃”,都是在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制定實施的。而且,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普遍推出質量激勵政策,引領世界質量發展潮流。目前,世界上已有88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國家質量獎。

  第二,質量基礎建設越來越受到普遍重視。標準、計量、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是世界公認的質量基礎設施,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的較量日趨激烈。發達國家普遍將標準化上升到國家戰略,標準之爭被經濟學家稱作“贏者通吃”,誰把住了標準往往就把住了產業,而且國際“標準戰”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國際經濟乃至社會政治格局。計量的基礎作用日益顯現,超過80%的貿易必須經過計量才能實現,工業化國家的測量活動對其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貢獻達4%~6%。國際檢測認證市場也十分活躍,認證認可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世界語”“通行證”,2008年以后全球檢測認證產業年均增幅達到6%以上。

  第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日益廣泛。當前,國際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遠超其它非關稅措施,呈現出數量增多、要求苛刻、形式隱蔽的特點。尤其是在外貿不景氣的情況下,各國紛紛以健康、安全和環保為由,通過技術貿易措施加強監管和限制進口。據統計,2013年共有73個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提交了2138件技術貿易措施通報。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玩具指令”的《歐盟玩具指令》,受限有毒有害物質則多達千余種。日本實施的“肯定列表”制度,規定每種食品、農產品涉及的殘留限量標準平均為200項。許多國家變相建立貿易技術壁壘,如認證檢測壁壘以及各種“綠色壁壘”“動物福利壁壘”“勞動壁壘”等等。

  學習時報記者:能夠看得出,世界范圍內圍繞質量的競爭日趨激烈。從國內來看,我國質量發展處于什么樣的狀況?

  支樹平:過去30多年,我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達世界第二,貨物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遍布全球市場,本身就有質量的支撐。據統計,我國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從1996年的75.0%上升到2013年的88.9%,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從2002年的77.89提高到目前的83.06。但毋庸諱言,我國質量發展的基礎還很薄弱,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后于經濟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部分產品檔次偏低,標準水平和可靠性不高,特別是一些重要消費品質量問題比較突出。從近3年的國家監督抽查結果看,一些產品的抽查合格率明顯偏低。例如,冷軋帶肋鋼筋在52%~54%之間徘徊,電力變壓器在69%~79%之間徘徊,刨花板產品在61%~81%之間徘徊,節能燈在71%~76%之間徘徊,水龍頭在67%~78%之間徘徊,旅行箱包產品只有46.7%。

  第二,進出口商品質量不容樂觀,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不強,因質量問題和技術性貿易措施帶來的損失比較嚴重。2013年,全國出口工業品遭退運41140批、貨值24.26億美元,其中因質量問題遭退運批次占53.9%。我國出口商品已連續多年占據歐盟、美國通報召回問題數量的首位。從外方反饋情況看,我國輸非商品質量問題比較普遍,口碑較差,其中不乏假冒偽劣商品。

  第三,一些生產經營者質量誠信缺失,制假售假屢禁不止,部分地方存在區域性質量問題,網購市場質量問題日益顯現。過去13年來,全國質檢部門共查處質量違法案件286.9萬件、涉案貨值521.3億元。制售假冒偽劣進一步向農村發展,行業質量違法潛規則問題比較突出,假冒高端品牌現象屢禁不止,利用互聯網平臺制售假冒偽劣的問題日益顯現,造假的科技含量日益增高,一些區域支柱產業質量問題比較突出等等,這些新的動向都值得我們注意。

  第四,質量基礎依然比較薄弱,尤其是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服務業存在著小、弱、散現象。據2013年統計數據顯示,在2.6萬余項國際標準中,由中國主導制定的僅占0.5%。我國被承認的校準測量能力雖然在數量上名列世界第四,但只占第一名美國的53%。我國的認證機構及領證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創新實力及綜合能力不強。此外,技術崗位人才奇缺,制造業研發技術人才偏少,一線工人技能水平不穩定,流失率高,“設計是高工,生產是民工”的問題加劇了產品質量的波動。

  學習時報記者:您在前面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要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是不是我國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呢?

  支樹平:我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個轉變”是對黨的十八大關于“將推動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深入闡釋和具體拓展,為建設質量強國、實現中國夢指明了方向,更是新時期質量工作明確具體的行動綱領,而且在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很好的實踐。改革開放以后,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在全國樹立了經濟發展的標桿,就是“深圳速度”,在加快發展方面總結出了很多經驗,成為全國學習的榜樣。2012年,深圳市政府的領導就找到質檢總局談深圳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他們深刻地感受到,過去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再持續下去。未來30年,深圳要在全國樹立一個新的標桿,就是“深圳質量”。他們認為,“速度終有上限,質量永無止境”,必須由“深圳速度”向“深圳質量”轉變。2014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開篇就強調要打造“深圳質量”,堅持質量引領、創新驅動,在質量提升中增強創新優勢,提出要打造深圳標準、鑄就深圳品牌、樹立深圳信譽,提高深圳質量。2014年5月,深圳市新組建的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掛牌,新機構內設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市質量管理局、市知識產權局)、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突出強化了“質量監管”職能,努力把質量融入到血液之中。因此,從深圳的經驗來看,總書記提出的“三個轉變”的確是我們國家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學習時報記者:我們了解到,黨和國家在質量發展方面已經有了很好的頂層設計,也就是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毒V要》明確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為此我們要重點做好哪些工作?

  支樹平: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跨度10年,恰恰顯示了建設質量強國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簡要地說,至少應從五個方面著力。

  第一,要把質量工作擺上戰略位置。2013年5月,新一屆國務院專門出臺了《質量工作考核辦法》,2014年6月已經開始對省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推動各地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形成本地質量發展規劃,加強和改善質量宏觀管理,加強質量統計分析,加強質量信用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真正實現講求質量效益的發展。

  第二,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質量是企業的生命,不重視質量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提高質量,主體在企業;質量出問題,根子也在企業。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最重要的是加強企業質量管理。這些年,因質量和質量管理問題被媒體曝光、遭到市場淘汰甚至給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造成嚴重危害的企業也不在少數。這就警示我們,企業在質量問題上絲毫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堅持質量第一、安全至上。

  第三,要創新政府質量監管。質量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按照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大力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市場監管,凈化市場環境。質檢部門是質量工作主管部門,我們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抓質量、保安全、促發展、強質檢,建立了“六個嚴格”(嚴格風險分析、嚴格準入制度、嚴格企業監管、嚴格監督抽查和檢驗檢疫、嚴格執法打假、嚴格處置突發事件)的監管鏈條;集中有限力量和資源,突出對消費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國門安全的監管;正在加快完善分類監管制度、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嚴厲打擊生產經營不講誠信、進出口逃避監管等違法犯罪行為,集中整治問題多發、事故多發的重點領域和地區,規范市場秩序,努力創造有利于質量發展的良好環境。

  第四,要積極推進質量社會共治。質量安全人人有責。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促進質量升級和質量安全,形成質量安全社會共治的良好局面。尤其大力支持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工作,引導行業誠信自律,促進行業規范發展。要加強輿論引導和質量文化公益宣傳,既要堅決曝光企業重大質量違法行為,更要宣傳優質產品、優秀企業,樹立“中國制造”的品牌形象。

  第五,要更加注重質量基礎建設。加強強制性標準管理,完善推薦性標準體系,培育發展社會團體標準,改革企業標準備案制度。加快完善國家計量基標準和量傳溯源體系,推動大、中型企業建立完善計量檢測和管理體系,加強對計量檢測數據的應用和管理,合理配置計量檢測儀器和設備,積極采用先進的計量測試技術,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加快建立實施新能源、碳減排、信息安全、現代服務業等新領域認證認可制度,完善國家認證認可制度體系,同時要加快建立政府、行業、用戶等多層次的采信機制。搭建公共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平臺,為各行各業提供基準統一、通用開放、權威可信的資質評價服務與管理保障。加大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跟蹤、研究、通報、應對力度,妥善處理貿易摩擦,維護我國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借助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倒逼作用,促進我國企業按照更高的技術標準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層次,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

  總之,我們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質量發展的重要論述,深化質檢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全力推進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質量強國,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為實現中國夢夯實質量基礎。

久久精品女人热,久久最新金品视频免费播放,欧美国产主播在线,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永久不卡 |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 中文字幕中字在线视频 | 一本久久综合久久久 | 午夜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你懂的亚洲 |